记者张 涛
在鄂渝陕毗邻的湖北省西北角崇山峻岭间,时常看到有这样一位老人手里拿着铁铲、腰里别着弯刀,肩上背着望远镜,全身穿着迷彩服装,总是一个人忙碌的身影长年累月的奔波在保护区的山山水水,用辛勤的劳动为生态建设、绿化环保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17年如一日,用双脚踏遍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的深山绿水中,累计行程10万余公里,用双手成功培育珍稀植物幼苗数万株。因为对工作认真负责,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绿衣卫士、植物土专家和长峡森林的活地图。他就是家住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双坪村三组,曾历任双坪大队大队长、村支部书记、地方国有双坪采育场副场长、保护区管理局规划发展科科长的共产党员、护林员胡值朝。
巡山护林十万公里,环绕地球两圈半
1994年初,已任多年基层干部的胡值朝,被地方国有双坪采育场招聘为副场长,分管林政管理、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从此,他常年带领护林人员穿行在大山沟壑深处、茫茫密林之中,年巡山护林超过180天、行程约6000公里。为跋山涉水的需要,他买帆布解放鞋总是每次批发一箱。一箱24双计168元的解放鞋,可供他穿4年。2007年退休后,单位没有安排胡值朝巡山护林,但只要天气晴朗,他总是吃完早饭,装一小瓶苞谷酒,带上望远镜,肩挎背篓,一头钻进深山老林,至天黑才归家。有人曾问他这样奔波图个什么?他说:“闲着难受,不如到林子里转转。”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不放心看护多年的原始森林。据初步估算,胡值朝巡山护林17年,穿烂解放鞋102双,行程10万余公里,相当于徒步绕地球两圈半。
四年造林六百亩,无怨无悔护生态
1984年,年富力强的胡值朝,带领妻子和5个子女,历时4年,在自家老屋房前屋后的荒山上,营造松杉混交林576亩,共用苗木18万株。其中先期的8万株幼苗是胡值朝自掏腰包购买的种苗,后期的10万株是胡值朝自己培育的幼苗。从1984年到1994年,育苗栽植成活后,每年还要砍草薅抚管理两次,年用工1000余个,10年间抚育管理共用工10000余个。回忆20余年前植树造林的那些日子,胡值朝的二女儿、如今已人到中年的胡昌翠说:“我们小时候真苦呀!家里穷,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们姊妹5个造林,管护几百亩林子的活儿总也干不完。所以,我们姊妹5人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了。”现在,胡值朝的5个儿女都是地道的农民。
1988年,胡值朝所在的村建成地方国有双坪采育场。1999年,为完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胡值朝将自己造的,已生长茂盛的576亩松杉中幼林全部转交国家。当时的双坪采育场按每亩8元钱,分三年付给胡值朝种苗补助费4608元。而整地、造林、抚育用工等分文未算,更不用说增值利润了,但他觉得为国家的生态建设做出贡献是应该的,无怨无悔。
目前,这片576亩的人工林林相整齐已属成林,平均树高12米,单株胸径24至30厘米。森林蓄积量12000余立方米,保守估算可产木材8640立方米,木材价值560余万元。现在,胡值朝每周还要专程去看看这片林子——维修护林小道、砍除林下杂草、整修树下枯枝、清点林木是否被盗……询问胡值朝,这林子已交给国家多年,您怎么还这么用心看护呀?胡值朝淡淡地说:“在我的心里,林子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不论走到哪里,都还是自己的骨肉。”
大山深处土专家,珍稀苗木伴晚晴
胡值朝在义务巡护山林的同时,精心繁育珙桐、红豆杉、小勾茶等珍稀植物苗木3万多株。近5年他还为保护区绿化培育和提供秦岭冷杉、华山松、板栗、柳杉等苗木200多万株。2007年退休以来,继续发挥熟悉保护区山山水水和林木的特长,经常为科考专家义务向导,并请专家确认他采集的490种植物标本,丰富了他对珍稀濒危植物认知度和人工繁育的技术。为拯救珍稀濒危植物小勾茶物种,2007年他踏遍保护区的山山水水,在长峡保护区先后发现42株野生小勾茶植株,最大单株树高9.7米,胸径14厘米,中科院专家称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小勾茶母树。当年秋,他采集702粒小勾茶种子,经过脱胶,催芽等试验成功后,找到一处人迹罕至的悬崖壁坎建圃播种,并用荆棘树干围栏隔离防野兽入侵。次年种子破土出苗263株。2009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欣闻十八里长峡小勾茶人工繁育成功的消息,选派两名教授前来进行小勾茶研究,并带走5棵幼苗,培育于武大校园实验园,专门进行组织细胞培养研究。专家教授称胡值朝是全世界小勾茶人工繁育成功第一人。目前,他繁育的小勾茶经,幼苗留圃尚存157株,平均苗高50厘米,且生长旺盛,长势喜人。近年来,他还繁育了红豆杉2万多株、珙桐1万多株。
多年巡山护林的经历,让胡值朝练就了一套辨认、鉴别野生动植物的本领,对自己无法确认的植物都要采回标本,做好记录。17年来,他共采集自己无法确认的植物标本492种,很多植物标本至今还有待专家学者考证。《竹溪植物志》编著者甘启良深有体会地说:“《竹溪植物志》能够成功编著出版,老胡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这部鸿篇巨著中,只要标注采集地是十八里长峡的植物,基本上都是胡值朝带路搜集、拍照、考证、确认的。2002年,省科考队对十八里长峡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考查,一度怀疑十八里长峡是否生长有原始红豆杉。胡值朝便搬出他多年搜集的标本,经专家们一一鉴别,确认了与红豆杉相似的榧树、穗花杉、三尖杉,最终也找到了红豆杉标本。胡值朝根据自己采集标本的原始记录,带领科考队在十八里长峡发现了4600多亩的红豆杉原始群落。其中,最大单株树高28米,胸径192厘米,树龄2200余年。红豆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十八里长峡发现的红豆杉原始群落,在野生面积、单株树体和树龄等方面成为全国之最。
清贫度日还外债,心系灾区无限情
卖掉房屋,还清债务,他的生活已比较清贫了,但在2008年,面临50年难遇的雪灾和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毫不犹豫的先后带头从微薄的工资里捐献了300元。虽然300元钱在收入高的家庭可能就是一个月的零花钱,可在他这里那是两个月的生活费啊。他的家中有体弱多病的妻子,全家的生活靠他每月不足1000元的微薄工资支撑着整个家。可他说:“我少吃一碗饭,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认为是值得的!”在他的的感召下,全区干部群众都积极为灾区捐资、捐物。这就是他的为人。
组织关爱老有为,情系深山不老松
县委书记余春存曾多次深入十八里长峡考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每次都有胡值朝陪同向导。2009年深秋,胡值朝还带着余春存步行50公里,登上了海拨2500米的万亩大草坪。经多次交往和介绍,胡值朝在余春存心里留下了“活地图”、“土专家”、“一位受人尊敬的干实事的人”等印象。
2011年,“三万”活动开展后,余春存再次深入十八里长峡山寨、农户。当他了解到胡值朝老伴年初去世,现在每月只拿890元退休工资,还常年在巡山护林时,深受感动。回到县城,余春存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研究“三万”活动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胡值朝从1976年至1989年,曾三次把由农村基层干部转为国家脱产干部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基层干部,而胡值朝本人直到1994年才被招聘为采育场副场长。工龄时间短,致使胡值朝工资待遇过低。鉴于胡值朝作出了突出贡献,会议确定,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尽力解决其退休工资待遇低的问题。
2011年6月,胡值朝第一次拿到突破千元的退休工资,激动得老泪纵横:“这是组织上对我的关爱,就凭这增加的110元钱,我还要到林子里转,直到走不动为止。”
记者手记: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胡值朝深居大山,坚守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用辛勤的汗水,染绿了一片片青山,守护着大山的安宁,为大山的动植物营造了和谐的乐园,为人类家园创造了生态“氧吧”。其精神可歌,事迹可颂,更是年青一代扎根于基层、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榜样,激励着年轻一代真正地成为服务于社会、人民的引擎和动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