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而又曲折的故事,总能给人一种慰藉心灵的温暖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凡人善举让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竹溪好人。
近年来,竹溪好人辈出,这些身边好人用自己的坚持和善良,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温暖和向上的力量。为弘扬“竹溪好人”的榜样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关爱、崇尚、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即日起,本报推出“竹溪好人”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
通讯员 毛鸿全
在大巴山深处,海拔两千多米的大山上、在白雪皑皑的峡谷中、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经常看到一位头发花白、但步伐矫健,背挎多类工具、但身手敏捷、且年近六旬的老人,一年四季奔走在竹溪山河之间,经常吃住在野外,与植物为友,与动物为伴,在退职后的十余年里,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创下好几个全国第一,他就是被誉为“草根植物专家”的甘啟良。
出生1952年5月的甘啟良是位已有几十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中级记者职称,1972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人秘科副科长,县广播站编辑、记者,县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等职, 1988年7月调任县电视台台长,现任县广播电影电视局正局级干部。
新闻宣传——饱蘸心血写春秋
甘啟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过硬,党性观念强,热爱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近三十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经历,使他练就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到县广播电视部门工作以来,不管是在县电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还是在县电视台负责全面工作,他都坚持恪守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以及敬业奉献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赢得全体新闻工作者的拥护和信任。
在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中,他充分发挥新闻宣传才能,从“打草开荒”开始,终于办出竹溪人自己的电视台。在打拼中,他克服人员极少、设备极差、基础极薄、经验没有的困难,紧紧围绕全县工作重点,内宣外宣一起抓,使竹溪电视台得以“立身”扬名。为使这一新兴媒体进一步壮大,他一手抓硬软件建设,一手抓岗位练兵,提高素质,内强实力,外树形象,为我县的新闻宣传工作擎起一面旗帜。
在10余年的电视工作中,甘啟良既是台长,又是“台柱子”,常年身体力行,笔耕不辍,白天肩扛摄像机,深入一线采访,晚上撰写解说词、编辑画面;他业务精湛,策划、采编、制作、播放、维修……事事通,样样精;他作风过硬,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他管理严格,说教严厉,对事不对人,标准一个样;他兢兢业业,克难奋进,严把正确舆论导向,让“年轻”电视台充满生机活力,充分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唱响了主旋律、打好了主动仗,为竹溪的经济社会发展摇旗呐喊,鼓劲助威,掀起一个又一个宣传高潮。同时,他亲手打造的20多篇新闻作品获得省市大奖,在《中国记者》等省级以上专刊发表新闻专业论文5篇,很多精品力作进入全市新闻培训班教材。他本人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在1996年获县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植物普查——踏遍青山终不悔
1999年,甘啟良同志患病做了一次较大手术,肋骨锯掉了一根,组织上考虑到他身体状况,决定让他从县电视台台长岗位退下来,专心养病。忙了半辈子的他还是闲不住,身体稍有好转,就开始钻研自己另一爱好——植物。于是,他把当记者时收集的部分有关植物方面的笔记进行搜集和整理,心里暗暗酝酿一件大事——编辑《竹溪植物志》。
2001年,他在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着手筹备进行野外调查,家人、朋友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劝他放弃,但他说,人活于世,就应该对社会做点贡献,我有这方面愿望,又有一点这方面的知识,能为竹溪做点事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他自费购置了照相机、应急灯、帐蓬、雨衣、柴刀等物,当年底就开始了他的“奇迹”之旅。第一站,他便来到了竹溪县最边远也是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十八里长峡,在那里,他一呆就是半个多月,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啃干面馍,天黑就宿帐篷里,有时实在挺不住,就找当地农家打打牙祭。四年时间里,老甘跑遍了竹溪3000多平方公里的沟沟岔岔、山山水水,人迹罕至的老阴山、四季雾照的源茂林场等都留下他风餐宿露的足迹,仅野外考察穿烂的胶鞋就有七十多双,用坏帐篷十几顶,记录的植物普查笔记装了满满两麻袋,拍摄的植物照片近万张,好几次差点坠入百米山崖。如此艰辛老甘却从未向人提起,只是在总结他的事迹材料时,一再叮问,“逼”得他吐出这点只言片语。
为了求证某种植物分类和变异情况,老甘自掏腰包跑武汉、上北京、到昆明等地拜师求教,中科院院士吴征镒、王文彩,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院研究员郑重、李建强、江明喜,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锡文、李恒,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启明、杨亲二等专家学者感于老甘的执着,都给予了大力指导和帮助,帮老甘查阅资料、鉴定标本。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他历经四年时间,行程五万公里,编辑出版了全国首部县级植物志——《竹溪植物志》,这本重达三公斤的巨作,收录了竹溪境内植物2216种,其中1520种配有彩色照片,每种植物都根据标本详细介绍了植物形态、地理分布,经济用途等,此书一经出版,迅速在植物学界引起轰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郭友好教授说:“植物资源调查、植物分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国家和各省都把这类人才看作宝贝,而《竹溪植物志》能作得这么好,我感到很惊奇。”
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植物学家、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吴征镒为该书题词:“探索植物世界,造福人类社会。为我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欢呼!”
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教授来信说:吴征镒先生说的完全正确,这是我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
据了解,在日本,有些县出版了植物志,但为数不很多,在世界其他国家更为少见。而《竹溪植物志》创造了国内县级首部、彩板、业外人士编著等多个奇迹。“彩色照片拍摄水平非常高,而且每张照片都注明拍照地点及海拔高度,难能可贵,达到国际水平……”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郑重教授、昆明植物研究所李锡文教授、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何廷农教授、华师大生命科学院刘胜祥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竹溪植物志》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创全国县级植物研究之先河。
以一名植物学爱好者身份编著出版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植物志,甘啟良实属中国第一人。功成名就的他完全可以安享晚年,可老甘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有限,编著的《竹溪植物志》难免有遗漏,甚至有错误的地方需要重新鉴定和补充。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2007年3月,老甘再次踏上植物科学的科研之路。这次普查,除了对原来已知的植物重新进行鉴定修正外,还新收录植物1400多种,其中还有两个在植物学界引起轰动的重大发现。2008年4月,老甘在十八里长峡腹地看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植物新种却叫不出名字,他非常好奇拍了照片,采集了标本,分别邮寄到昆明、北京、武汉、西安等植物科研院所进行鉴定,结果为被植物界视为植物“活化石”陕西羽叶报春。2009年,老甘又在这一区域发现了百年绝迹植物小沟儿茶,两大发现轰动了全国植物界。同时,他还发现植物新种10多个和湖北新分布植物 110多个,部分植物还打破了我国植物分布格局。为此,他又编著出版了《竹溪植物志补编》。两次普查共收录竹溪境内植物3290多种,占湖北省50%以上。吴征镒老先生看后《竹溪植物志》和《竹溪植物志补编》后,欣然命笔:“湖北竹溪是绿色基因宝库,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丰富地区之一,加强研究和保护,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十年苦修,终成正果。面对成绩和荣誉,甘啟良内心平静如水,他说,搞植物研究既不想出名,更不想捞利,是圆自已一个梦,也是尽到一个干部、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身体撑得住,我还想就秦巴山区风俗人情、竹溪移民文化等方面做点文章,争取干到65岁。
甘啟良(右)查看自己培育的羽叶报春生长情况
甘啟良(左)陪同李振宇教授在野外考察
甘啟良(左)与中科院植物学家杨亲二教授(右)在十八里长峡考察
甘啟良在荒坡上成功培植羽叶报春
甘啟良在野外考察植物
甘啟良正在查阅有关资料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