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坝镇肖家边村位于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之畔,是电影《草原枪声》编剧沈凯故居所在地。深秋时节,记者来到青山掩映下的肖家边,探寻这里盘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秘诀。
竹溪河流经肖家边村近3公里,大部分村民沿河而居。行走在竹溪河畔,只见胶片电影、数字电影、5D电影、水幕电影等10余种电影形态,从村头延展到村尾,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谁能想到,这个网红电影村,起源于一个电影人。
无中生有——穷山沟蝶变“网红村”
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草原枪声》红遍大江南北。它的编剧就是从肖家边村走出的著名军旅作家沈凯(本名戴维贤)。
戴家大院(沈凯故居)是一个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群。土地革命时期,贺龙率领红三军转战鄂西北,曾在这里驻扎。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率领中原突围部队抵达龙坝镇,这里曾作为指挥所。
“修复戴家大院,展示沈凯革命生平、竹溪红色历史……”去年5月,在县人大代表联名建议下,我县将肖家边村推荐为全省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示范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我们坚持修旧如旧,盘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龙坝镇党委书记陈光斌介绍,不到1年时间,他们就将戴家大院改造成红三军司令部纪念馆、沈凯红色电影剧本创作展陈馆,引进社会资本,建成红色电影村。
如今的戴家大院,天井、土墙、菱形木窗、老式牌坊等建筑元素得到保留。院内,声光电、烟火特效全景式生动再现红三军突破关垭子、激战鸡心岭的战斗场面;戴氏私塾留存的家规家训延续至今,涵养着文明乡风。
上午10点,戴家大院景点的生态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鄂、渝、陕等地的车辆。配置4K高清数字放映机、环绕立体声的数字影院正在放映电影。
元宇宙电影院人头攒动,游客忙着与电影里的角色互动;蒙太奇电影体验馆,观众沉浸式体验电影配音、AI换脸、绿幕抠像等;沿河而建的口袋影院,游客随时留步观影;岩壁影院,把电影画面投放在岩壁上,让山体岩石、流水、飞鸟、树木灵动起来……徜徉电影技术“博物馆”,漫步在用石磨、瓦罐砌成的文化墙前,触摸着风车、犁耙等老物件,总能勾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几十年前,村民为了看电影,举着火把,爬山蹚河,星夜兼程;现在,城里人千里迢迢进村看电影。”该村党支部书记徐远明自豪地说,“电影小村建成以来,已成功承办竹溪县2023年美食音乐避暑季等4场大型活动。平时每天接待游客1000人左右,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5000多人。”
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民宿。以戴家大院为核心,5座风格迥异的小桥将肖家边村一河两岸紧紧相连,该村随湾就势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游客中心、休闲驿站、咖啡馆、沙滩乐园等,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游客体验感。
畅游肖家边村,微凉的秋风、满眼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让人沉浸于恬静惬意的氛围之中。
有声有色——“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环境美了,游客多了,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归巢”。
“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我的家乡。”肖家边村“95后”小伙陈启树以前在浙江创业,今年4月被推荐为肖家边村运营管理公司职业经理人,月薪5000元,还有业绩提成。
“这两年,村里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发展树莓、菌菇、雷竹、果蔬2600多亩。30多户村民把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土菜馆、民宿。眼看家乡越来越好,大家信心十足。”陈启树说。
在肖家边村,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两年,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共同缔造’,组建6个村民自治协会,设置14个群众议事点,听民声、解民忧,聚民智。”徐远明介绍,为“留住乡愁”,村民自发捐献风车、石磨等老物件100多件;建设村托幼中心,本村成功人士主动捐资10万元;节假日,学校老师、返乡大学生轮流提供托管服务,免费辅导幼儿及小学生学习功课、阅读经典书籍。
“过去,肖家边村是出了名的‘老边穷’;现在,水泥路铺到家门口,民房穿上‘新衣’,家家有稳定收入。”83岁的村民戴现景不禁感慨,“短短3年,肖家边面貌焕然一新。”
晚上9点,肖家边依旧灯火通明。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跳广场舞;河道两旁,游客、村民悠闲散步,畅聊家长里短,尽享和美时光……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