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百花争艳耀秦巴

时间:2012-08-15 09:10:16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以文化大繁荣推进社会大发展纪略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郭军 通讯员 刘鑫

秦巴竹溪,绿色遍野,文“花”芬芳,香满城乡。
5月3日,100克“龙王垭箭茶”和100克“梅子贡红茶”样品分别拍出3.26万元和1.8万元的高价,刷新了湖北茶叶单价新高;6月14日,全省乌龙茶开发暨茶叶基地建设现场会在竹溪召开,300余名省内外专家、学者现场品尝竹溪茶;7月24日,10余家北京知名企业组团来竹溪实地考察,落实了有关项目对接工作。

连续两个多月来,厚重的竹溪茶文化一次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竹溪县用文化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寻根,再现人文之光

竹溪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史的变迁,积淀了竹溪瑰丽多彩、丰实厚重的区域文化特色。为让地域历史文化再现人文之光,近年来,该县将历史名人、民间技艺文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利用,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对文化产业专业村、重点户给予政策扶持。
今年4月,该县请来省文物专家,对“采皇木摩崖石刻保护规划编制方案”进行“把脉”,先后划拨30万元,对鄂坪乡慈孝沟“采皇木”摩崖石刻进行抢救性保护;该县与十堰院团联合办班,培养了一批山二黄传承艺人,在4月全省党风廉政文艺调研中,山二黄乐舞《清风荷香》一举夺得二等奖,成为全省“一县一品”文艺品牌。
目前,竹溪已有9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省、市非遗名录。为保护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5年来,该县已投入480万元培养非遗传人,确保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延续文化根脉

“西关改造要仿古原貌,保持明清风格,延续文化根脉……”5月8日 ,竹溪县委、县政府在纳民谏、广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县西关街旧城改造定出建设“调子”。
西关街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延续文化根脉,该县对原有明清古建筑文物进行修复保留,在整体设计上突出徽派建筑风格,实现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计划投资11.5亿元,整体建设各类房屋75万平方米。
同时,该县把文化设施建设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一批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的建筑让竹溪散发出浓浓的“文气”。去年10月,湖北龙王垭茶业公司投资5200万元,兴建集茶叶生产经营、茶文化展示与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竹溪龙王垭山水文化茶庄。茶庄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茶文化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该县充分利用遍布城乡的文化活动场所,举办广场文艺汇演、民俗展演、民歌赛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推动地域文化传承。

发展,擦亮文化地标

“以前只卖0.8元一斤的大米,现在身价最高涨到了18元一斤。”7月20日,竹溪县中峰镇彭裕沟村村民张子全高兴地介绍着家乡“贡米”。
中峰镇稻米,因为“贡文化”而身价倍增。史载公元683年,唐中宗李显被贬时,途经竹溪中峰镇彭峪沟村,吃了当地所产大米,念念不忘其香甜,指定年年食用竹溪“贡米”。
近年来,竹溪致力打造贡米、贡茶、贡木“三贡”文化品牌,组织开展“三贡”文化研究,培植宋代古茶园、千年贡米田、千年贡木园旅游业。今年,水坪镇筹资5200万在大石门片区建设 “贡文化”新村,“三贡”文化将浓缩在一个区域向世人展示。
文化发力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近年来,竹溪贡米基地从彭峪沟1个村扩展到毗邻3乡镇7村,面积从几百亩扩大到万余亩,形成了年产量过万吨、产值过亿元的特色富民产业;梅子贡茶业公司开发出“梅子贡”绿茶、乌龙茶、红茶、茶食品、茶微粉、原生态贡米等六大系列70多种产品,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向坝民歌乡、长峡风情游、天宝蒸盆村、丰溪大曲酒等文化体验游,解决了4万余人的就业问题,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也吃上了文化饭。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