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竹溪“三变”--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建设掠影

时间:2012-08-15 09:09:38      字体:  打印  播放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周明鑫

一栋栋秦巴庸派风格的小楼坐落在公路两边;一个个西式风情的花园装点在楼房两旁。盛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竹房城镇带最西端——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子村,被沿线的城镇风景吸引。

两年前,省委、省政府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决定打造百公里竹房城镇带,把包括竹溪在内的十堰南三县建设成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自此,竹溪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资源变财富

“现在有了新集镇,人们生活品位上去了,房前屋后的东西开始值钱了。我这盆景葡萄一年成熟两季,既能尝鲜又能卖钱,每年都有几万元的收入。”蒋家堰镇中原村六组村民肖高升对城镇带建设举双手拥护。
近几年,竹溪县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坚持产业为先,按照“一乡一业、一镇一园”的布局思路,注重工农融合,推进工农对接,走规模化发展之路,确保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该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县河镇生态农业示范园、水坪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城关镇设施蔬菜示范园、中峰镇观光农业示范园、蒋家堰镇多功能农业示范园和龙坝镇生态观光示范园等6大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新发展以核桃、药材、茶叶、油茶、贡米、蔬菜等为主的产业基地8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县河、水坪的茶叶,城关的蔬菜,中峰的贡米,龙坝的油茶,蒋家堰的魔芋为主的产业格局。以茶叶、魔芋、烟叶、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突破62万亩,覆盖85%以上的农户。同时,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科学培育产业品牌,让丰富的优势资源变成富民强县的滚滚财源。

农村变城镇

中峰镇青草坪村农民王光运父子常年在顺溪豆制品公司上班,家里种的辣椒、黄豆等每年按合同卖给顺溪豆制品公司,收入稳定。如今,王家已建起小洋楼,购买了小轿车。这是竹溪县以工助农、让农村变城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竹溪县坚持以城区建设为中心,以片区建设为重点,以小区建设为推手,点面结合,城乡联动,有序推进城镇建设。聘请重庆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 《竹溪县城市2009年——2030年总体规划》,先后投资15亿元启动县城北环路建设、环广场公园道路硬化、城区污水管网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了县河、水坪、中峰、蒋家堰、龙坝等乡镇集镇建设改造工程,目前,这些集镇建设改造的大部分工程已竣工;按照“统一征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施工、统一外形样式、统一标准要求、统一配套设施”的模式,先后启动实施了砖裕沟、漫液、黄龙等20个集中居住示范小区建设。日前,中峰镇青草坪村村民段传成指着已经建成的农民新居对记者说:“现在住在农村,比城里还舒服一些!”

“独奏”变“合唱”

在中峰镇邓家坝村城镇带建设责任牌上写着如下内容:“第一责任人柯爱民 (镇党委书记),第二责任人段家祯(村党支部书记)……”镇党委副书记明安波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牌子村村都有,镇上的干部一人包一村,将责任、目标、任务等公布于众,便于群众监督。
为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把上上下下的责任强化起来,变 “独奏”为“合唱”,竹溪县把城镇带建设作为 “一把手”工程来抓。县委书记余春存任指挥长,县长余世明任第一副指挥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形成人人参与、常抓不懈的格局。在实施中,推行每个村明确一名县级领导联系、确定一个县直帮扶单位、制订一套工作方案、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健全一套目标考核的 “五个一”工作机制。为确保责任落实,该县将城镇带建设任务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与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签订责任书,严格考评和奖惩兑现,形成上下联动、整体发力,县、乡(镇)、村、户“四级联建”机制,逐步实现“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目标。
千斤重担众人挑,各级单位有指标。两年来,竹溪县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打捆使用,目前已累计投入1.5亿元,全部用于扶持城镇带建设,一些多年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实事,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