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2012年7月月末版

时间:2012-08-01 10:40:54      字体:  打印  播放

大美丰溪

彭建国


龙年仲夏,应主人邀请,参加“魅力丰溪?幸福家园”采风。
丰溪镇位于县南鄂陕渝三省市交界大巴山脉腹地,版图面积392.25平方公里,是全省幅员最辽阔的乡镇之一。西与陕西省镇坪县、西南与重庆市巫溪县毗邻,260省道兴界路贯通镇域。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20公里,五道河、马鞭河、高祖河、西米河4条河流于这里交汇,古称泗水关。唐宋以前,政治中心在西北地区的中国历史舞台上,这里一直是毗邻关中的关隘重镇。境内有汉高祖出兵垓下经过的高祖河、诸葛亮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必经之地水牛垭、杨六郎衣冠冢等众多传说及其历史遗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丰溪隐居修道,洞宾口、洞宾河之名即由此而得。西周武王伐纣,太师闻仲为保殷商,兵伐西岐,对阵姜尚,战于绝龙岭,死于元始天尊门下、雷震子师傅云中子奉敕所炼通天神火柱。丰溪光顶山顶中向阳地有一大山丘,相传为商代闻太师坟。“九缸金,九缸银,九蔸韭菜为把凭。”这是丰溪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是说闻太师战败后将剩余财帛膏脂埋在地下,以九蔸韭菜为标记,后被败逃泗水给总兵韩荣报信的余勇散布到民间,至今还有人抱着幻想去寻金银财宝。尽管小说描述闻太师被“烧死”与民间传说“自刎”相悖,然文学作品也好、神话传说也罢,野史出自传说也好,传说依据野史也罢,人为虚构事物也好,事物引发人为也罢,闻太师决战绝龙岭一说惊人吻合,《封神演义》描写的绝龙岭与丰溪绝龙岭所处区域方位、地形地貌极为相似,丰溪绝龙岭史前即有,早已是不争的实事。在丰溪,类似事例无独有偶,可见野史和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还相传唐高宗时期,担任泗水关总兵的薛刚(薛仁贵的孙子、薛丁山的第三子)上元夜大闹京师,吓死高宗后逃亡,落草徐州卧龙山,女寨主纪鸾英敬重薛刚是名门后代,且为人行侠仗义,与他结为夫妇。武后知其下落后,决意斩草除根,派遣侄子武三思亲率官兵围剿卧龙山。薛刚夫妇率众突围,已有身孕的纪鸾英与丈夫失散。薛刚突出重围,投奔其时任泗水关总兵的本家兄弟薛义。当初薛义因得罪奸相张天左而遭其迫害,薛刚救其出狱,并将自己泗水关总兵的职位让给他。薛刚京城事发,薛氏宗枝被尽行拿斩,薛府大殿掘地数丈,薛氏一门300多人的尸体一坑填埋,浇铸“铁丘坟”。薛义为求自保,贿赂张天左,题明同姓不亲,方免遭诛戮,依旧做官。这天薛义见中军传来薛刚求救书信,竟丝毫不念兄弟恩情,计谋诱捕薛刚,用囚车解送京都长安(今西安)邀封万户侯。薛义妻子杨氏大怒道:“天下有你这样没良心的人!当日救你出狱,又与你干此总兵之职,今日他家破人亡来此,你不思报恩,反以仇报!自己忘恩背义,死在目前,还想做甚万户侯,永享富贵!”薛义闻言大怒,喝声“贱人!嫁鸡随鸡,怎敢气我!”一脚踢死杨氏。薛刚被押解途中,幸被在黄草山(后称翠屏山、光顶山)落草的吴七、马赞相救,杀薛义,拥薛刚为寨主。由此进入房县与庐陵王会合。中宗复位恢复李氏唐朝后,薛家沉冤昭雪,中宗感念杨氏大义,封为诰命夫人,泗水关遂改称“封妻镇”,今“丰溪”之名疑似取“封妻”谐音。有关薛刚反唐的记载,广泛流传于鄂西北民间和载于各类野史。
采风第一站,从泗水关码头乘冲锋舟,游览红岩一级电站库区。这是一片狭长的水域,天水一色,水光山影。穿着桔红救生衣,安坐飞驶冲锋舟,头顶白云悠悠,两岸青山巍巍,眼前鸟飞鱼跃,耳际夏风呼啸,身后白浪翻滚。往返游程20分钟。一时间,自我幻化成李清照,忘情咏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渐渐地,灵魂沉湎山水间,周身安宁如雕塑。比起当年在南戴河乘坐快艇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海上“飙车”惊怵一刻,丰溪水上飞舟安保设施何其先进,丰溪具备了开放水上游乐园、包括挑战极限冲关项目的实力。
翌日早晨,从镇政府出发,经鬼门关、坪溪狮子岩达夫妻树景区。朝阳古洞、百步梯、古盐道以及沿线马鞭河、鱼洞子等景点都在这个景区。乘车沿马鞭河左岸洞滨公路南行,拐过朝阳洞村委会左边山嘴,远远望见彼岸山麓,两棵参天古树并肩而立,拔地而起,不问便知是丰溪著名的夫妻树了。过马鞭河走到近前,愈发感到这对“树人”的高大和苍郁,它们的形态毕肖一对相濡以沫、历尽沧桑的夫妻:两树根深叶茂,“干如青铜根如石”,粗壮的主根裸露地面,主干笔直,远看一米相间,近观宽不盈丈。左前一棵高十多米,树冠一亩方圆,主干直径约两米,左生一分支,底端与主干浑然一体,上部与主干垂直,仅有一道窄缝区分。右后一棵相对弱小些许,主干直径约一米六七。夫妻树正好符合雄强雌弱的生物规律和男左女右的传统礼俗。其实,夫妻树一大一小的原因在于它们赖以生长的水土,个大的一棵根植沃土,水分充足,长大后树冠又遮挡同伴阳光雨露,自然占尽优势。而个小的一棵生不择地,千百年无奈地长在坚硬的巨石上,水土缺失,加上又屈居同伴后侧,当然处处吃亏。据同行的“老林业”介绍,树名叫黄柏,约800龄,是国家保护树种。全县共有国家保护树种47种,其中丰溪占23种之多。
观瞻了夫妻树,继续沿马鞭河畔通往朝阳洞的山路前行。这条路约15华里脚程,途中有约两米宽的百步梯、堆砌整齐的盐道石坎、人工开凿的悬崖石道。苦于脚力不济,连百步梯影子都没见到,就望而却步,草草收兵,在路边一农户门前场院歇息,喝着茶,听导游讲朝阳洞和挑盐故事。
我们歇息的这户人家,正是当年过往盐夫歇脚住店的驿站之一。丰溪境内有两条盐道,一条通竹溪县城,一条通竹山。通竹溪县城的起于四川(今重庆)巫溪县大宁盐场,过鸡心岭、小界梁、洞滨口、马鞭河、庙子沟、五道河、九湾子,经泉溪、汇湾达竹溪县城,全程480华里。另一条从洞滨口分道,过五里垭,经三坪、辽叶、渔溪,翻王家山到天宝葛洞、蔡坝,趟白沙河、泉河,经郭家洲(今新洲)达竹山。那时的盐,有碳盐(黑色)和柴盐(白色)之分,一般两斤半白盐换一匹白土布(长4.2丈,宽1.2丈)。一个挑盐工到竹溪往返需一月左右,到竹山需三四十天。可见当年贩盐人的艰苦卓绝,“斗米斤盐”说并非夸大其词,用现今物价换算,那时一斤土盐的价钱,相当于现在精制碘盐价格的四五十倍,严重违背价值规律。
朝阳洞是自然洞群,位于马家坝村西两公里处,坐西向东,大小48个洞穴生于百丈悬崖峭壁。从镇政府走,经庙子沟,过迷魂阵,再走12华里即到。洞外四季云雾缭绕,山青水秀。洞群全长3华里,其前有铁甲梁子(老卡门),下有半边街。因所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附近历代富豪都在这里躲过土匪。
半边街长300米,宽8米,离地面5米多高处,有一狭长石板,是洞群居住人们休闲、小孩玩耍的集中之所。半边街向西,有一段长十多米的走道,人工在岩上打眼搭跳、盖板而成。再上48阶人工石步楼梯,即到粮米洞。此洞中间有一光滑石板连着山体,将大洞分成两层,每层一人多高,面积约60平方米。朝里走,有一水井,仅容一人爬入舀水,故名“狗爬洞”。洞内冬暖夏凉,据在此居住过的贺家大老爷后裔讲,冬天容器置糯米,不几日即酿成甜酒汁。
洞群大多不相连,各成一体,有相形而命名的甄子洞、肝子洞、牛角洞;根据地理位置命名的南天门、穿洞子、黑风洞、大洞子;按照使用功能命名的水洞子、火烧洞等等。据知情人讲述,解放前有一次,国民党残兵颜德非、朱尔巴为首的恶匪攻打朝阳洞,旷日持久,致使洞内盐尽粮绝,老幼饿死多人。洞中人被迫放火烧山退匪,却不懂洞穴倒吸风的常识,结果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力,山林大火没烧着土匪,却反扑洞中,数十人葬身火海。多有女人携弱小藏身粪便池,方幸免于难,自此多了若干寡妇。
有关朝阳洞,新老县志均有记载,惜墨如金的清同治版《竹溪县志》,竟不惜在同一章节两志其盛:“丰溪朝阳洞,在半山之腰,峭壁嶙峋,高数十丈,洞宽二丈余,高丈余,俗传昔有仙人修真于此。”“大朝阳洞,在丰溪汛,峭壁嶙峋,旁有小路可到。洞宽二丈余,高二丈余,有石床、石几、石柱。进洞里许,水流清澈可鉴。嘉庆年间,土人避难于此,贼往来不敢窥伺。用储军粮焉。”志文中“丰溪汛”的“汛”,意即“汛地”,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皆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亦作“讯地”,指讥诘(盘问)往来行人处。“汛”在这里显然是通假字,也就是古人写的别字。是时,丰溪汛有“官六员,兵一百名”。
丰溪三日见闻,刻骨铭心,乐不思蜀。如果此行之前把丰溪比作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子,那么现在我印象中的丰溪,则恰似蓦然拂去神秘面纱、风华绝代的佳人。行走在这片近400平方公里的原野,目之所及,处处宝地,美不胜收;足迹所至,一步一风景,一丈一世界。走进丰溪,居留十天半月,足够有游的,有看的,有写的。丰溪如此之美,丰溪人如此之好,不写对不起丰溪。但愿这篇游记能够多少起点宣传作用,好歹尽点竹溪人责任。

贡米着意写春秋

图/文 赵璞玉 赵友志





“要吃大米到竹溪”。这句俗话在鄂西北地区广为流传,蕴涵着一定的竹溪贡米文化。笔者利用闲暇时间,切入贡米文化的历史脉搏,深入贡米生产的田头地块,为广大读者一探竹溪贡米的文化渊源。
1300多年的贡米历史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刚做皇帝不到两个月的中宗李显,被母后武则天和裴炎等权贵废为庐陵王。是年四月,李显被流放到房州(今房县)。是年秋天,李显巡游到古上庸属地竹溪,当地官员倾其所能,尽心尽意招待庐陵王李显和王妃韦氏。李显夫妇心思重重,哪来食欲,满桌山珍如同嚼蜡。突然,他们被冒着热气,透着芳香,犹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的大米饭所吸引,食欲大振,连吃了几碗。饭后,李显询问此饭何来?地方官员如实禀报,此饭乃邑地彭裕沟大米所烹。于是,李显就有了敬献大米讨好母后之念,意即儿臣虽被发配深山,仍思母后饮食起居之安。
李显精选竹溪彭裕沟大米,连同当地农人收集留存双穗稻谷实物,附上请安表章,派人专程呈送到京都长安。是年冬天,太后武则天首先见到双穗水稻,立视为天降祥瑞。及至见到呈上的大米,发现粒粒温润如玉,忙命御厨烹之。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呈在武氏手上,扑鼻的香气顿使她满口生浸。入口食之,粘而不糯,松而不软,醇香满腔,回味无穷。立刻凤颜大悦,急忙命人呈上李显请安表章,方知此米来源。随即诏命,岁岁纳贡。
庐陵王发配流放14年,年年督办贡米事宜。母后武则天每每食用贡米,总能想到三王子李显,常常能够唤醒一代女皇的母爱之心。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深知自己临近日落西山,感念三子庐陵王14年的眷眷仁孝之心,便还位于中宗李显,复唐国号,从而开启了大唐开元盛世。
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不变的是竹溪贡米进贡的历程。自唐以来,竹溪人民在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年年将优质大米进贡给皇上。贡米成为地方官员升迁的引路旗帜,成为达官贵人互相攀比的法码,也成为竹溪百姓压在肩上的沉重大山,直到明朝万历年间。
话说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紧邻贡米产地彭裕沟的小南沟出了一位名人。他,姓徐,名成楚,字武岳,号衡望。丙戌榜进士。徐成楚自幼在彭裕沟与小南沟交界的山梁学堂里读书。每年亲眼目睹运送贡米的民夫别妻离子,浩浩荡荡,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背负贡米奔赴京都金陵,年年都有夫差一去不返葬身他乡。真是“索贡哪知民间苦,抛别几多断肠人!”
徐成楚考取进士后,授河南内黄县知县。任内勤政爱民,政绩颇佳。擢升为礼科给事中(官名)、兵科都给事。他在皇都为官凛凛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弹劾不避权贵,人皆畏之。因颈项生有瘿包(甲状腺肿瘤病),故京中官场流传着“行行且止,避瘿瘤子”的说法。为解除竹溪家乡百姓运送贡米之苦,他秘密给时任竹溪知县王璋修书一封,书内安排运送贡米事一二。是年,贡米送到皇宫,可背运民夫清一色生有瘿包瘤子,王公大臣们惊诧不已,神宗皇帝朱翊钧即刻宣来都给事徐成楚,询问何故。徐成楚奏答道:“臣祖籍竹溪,溪邑产米虽好,但不可久食,久食必生瘿瘤,臣项之瘤是其故,使人痛苦难耐。”神宗闻奏大骇,急忙颁布诏谕,免征竹溪贡米。
徐成楚故后,朝庭敕封“文林郎”。家乡人民为感激他巧计妙对,替民代言,免纳贡米,特制彩伞一把,签名万人以上,送入小南沟徐氏宗祠。至今,竹溪民间每逢春节还流传着大型群众性民间舞蹈《万民伞》,以此纪念徐成楚。
竹溪贡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自明清以后,竹溪贡米真正回到了人民群众手中,竹溪普通百姓数百年享受着昔日帝王待遇。曾有一位外国友人,在游览了竹溪贡米基地和县城西关古街后,无限神往地说:“竹溪民众的幸福指数太高了,碗里端着珍珠般香美的大米饭,住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镇,这小城里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其乐融融。舒适呀!”因为没有上贡皇上的任务,老百姓亦不再注重稻米质量,竹溪贡米这一积淀千年的瑰宝,渐渐跳出人们的视线,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二十一世纪初,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竹溪战略,原生态的竹溪贡米再次焕发出它夺目的青春。自200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将贡米作为全县优势资源进行开发,着力打造万亩贡米基地建设。严格按照传统有机生态耕作方式生产贡米,致力恢复原生态贡米的历史品质。顺利注册了贡米商标,通过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国家批复了贡米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到2011年,以中峰镇为核心的贡米基地面积达到10000亩,产量6000吨,销售收入8500万元。2012年春夏之交,该镇已落实贡米基地栽植20000亩。根据《竹溪县有机贡米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竹溪贡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单项农民人均增收将达到1000元以上。同时,为做好“工农对接”工作,竹溪已建成两家投资千万元贡米加工企业。加工企业立足全县贡米基地,面向全国市场,实现基地生产、精品加工、销售服务、文化传承等高端“集团化”经营模式。
多道工序打造贡米新品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年多与贡米基地米农的亲密接触,笔者才真正领略到贡米生产繁杂技术,才感受到得来真正不易。贡米生产要掌握6个重要技术环节、精耕细作16道生产工序。
6个技术环节:贡米直播技术环节、施用农家机肥技术环节、谷种浸种催芽技术环节、播后大田管理技术环节、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环节、收获及后期清理技术环节。
16道生产工序:精细整田,达到田平泥融;不施化肥,达到生态种植;作厢覆膜,达到膜泥平实;精选良种,达到优中选优;播前晒种,达到消毒促芽;种粒甄选,达到健康饱满;浸种消毒,达到无病破胸;破胸催芽,达到种芽茁壮;精细播种,达到苗全苗齐;适时排灌,达到湿润适度;查苗补缺,达到同苗同基;田间管理,达到清除草害;物理防治,达到控制虫害;后期排水,达到谷熟田干;适时收获,达到干谷入仓;积废清田,达到田清无病。
有待解开的千古之谜
竹溪贡米,米中珍品,这无可争议。但在竹溪贡米产地,隐藏着两个有关贡米的千古之谜。长久以来,一直无法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清楚。这里笔者也公之于众,期盼专家学者、有识之士考察破解。
古谜之一:在贡米田里,出产着色香味俱全的优质大米。但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水源,同样的肥料,同样的良种,同样的耕作方式,在不同的田块,哪怕仅隔着一道田埂,生产出的大米与贡米田的大米品质不同。当地农民有说地下有珍宝的,说地下珍宝承托着贡米田;还有说天上有某颗星星用一束星光昼夜照射着贡米田。不管是珍宝说,还是星光说,都没有科学依据,无法解说贡米品质不同的原因。
古谜之二:在贡米田里,每年不多不少生长着一蔸双穗稻,或此田或彼田,反正不超越贡米田范围。2011年秋,笔者曾亲眼目睹这蔸双穗稻,双穗稻比其它水稻粗壮,比其它水稻略高3至5公分,比其它水稻晚成熟2至3天。在这株双穗稻四周,环卧着数十只青蛙、蟾蜍等害虫天敌。并且一年的观察发现,贡米田远离森林,但这里常常聚集着野鸡、白鹭、灰鹭、红腹锦鸡、蛇等飞禽走兽。疑问:一是为什么贡米田每年都有一蔸双穗稻,别的田里从来没有,且双穗稻出无定所,忽东忽西?二是双穗稻为什么比其它水稻粗壮,且有那么多害虫天敌环绕四周,驱之不离,并且年年如此?
此二古谜并非天方夜谭,欢迎实地考察验证。

图片版

龚世军 摄

柯美新 绘

许祖胜 书

赵璞玉 摄

周端海 摄

赵友志 摄

服务版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