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共同缔造我先行——探索分享生活美】垃圾分类,分出和美乡村“高颜值”!

时间:2023-07-21 14:57:04      字体:  打印  播放

(全媒体记者 龚臣 通讯员 柯昌新 李正东)7月18日一大早,龙坝镇红庙村村干部汤守丽便来到村民家中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热情解答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垃圾分类相关问题,增强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

“环境关系你我他,垃圾分类靠大家。厨余垃圾投放桶,包括日常生活产生的瓜果皮、蔬菜、剩菜……”在肖家边村,走进语音感应播报式垃圾分类投放点,相应的投放方法进行自动播报,引导村民们分类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龙坝镇充分发挥肖家边村作为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这一契机,率先推行“二类四分法”等举措,并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各村实行垃圾分类,通过共同缔造提档升级、提质扩面,半年多过去,垃圾分类这一新风尚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别看大家现在这么支持垃圾分类,可在半年前,一些群众还有抵触情绪,觉得村里的垃圾没必要分类。”龙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代瑜章介绍,当时一些村民意识淡薄,成为村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一道坎”。

提高群众分类意识,宣传引导是关键。在推进垃圾分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中,肖家边、红庙等村充分发挥网格化机制作用,镇村干部和网格员、中心户长履行“宣传员”职责,采取分组分片召开群众会、挨个入户督导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常态化宣传引导,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除了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现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我们还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展板、微信群等平台,开展环境整治宣传,及时纠正不正确投放垃圾的行为,让村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代瑜章说。

村委会为每家每户配发两个垃圾桶,村民在家把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由环卫员每天上门回收两类垃圾。垃圾送到村分类站后,“可腐烂垃圾”会用于堆肥还田,“不可腐烂垃圾”则会再次分类为可回收、有毒有害及其他垃圾。可回收的垃圾,如纸盒、饮料瓶等会售卖盈利,不可回收的其他垃圾会送至县城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为确保“二类四分法”有效推进,村委会专门建立分类堆肥房,聘请两名村民为环卫员,每天上门回收垃圾,同时当好垃圾分类“监督员”“宣传员”。

在基础设施方面,龙坝镇完善垃圾分类升级配套设施,因地制宜配置语音感应播报式垃圾分类投放站,将原有半封闭式垃圾桶、分类亭提升至全封闭箱体式分类站,营造干净整洁的投放环境,为村民参加垃圾分类打造良好的基础。

“此前,村里每天要外运1吨垃圾,目前垃圾分类处理后已减量至0.5吨。”代瑜章表示,实施垃圾分类以来,肖家边村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增强,实现了垃圾分类减量回收。

完善末端设施,推动垃圾分类精细化处理。在龙坝镇大扒村,一个日处理垃圾12吨的垃圾焚烧厂正在建设中。

为推动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村委会引入积分管理和评价机制,对垃圾分类规范及卫生环境整洁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激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保持环境卫生。卫生环境评比每月开展一次,评审团由老党员和中学生组成,确保评比公平公正。积分能兑换成现金,可在积分超市购买日常用品,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垃圾分类的成效也显而易见。

据悉,通过垃圾分类和积分兑换,仅肖家边村垃圾减量就达80%,群众爱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下一步,该镇在各村推行“二类四分法”工作措施下,进一步优机制、强激励、抓源头,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度,示范和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参与,共同缔造美好幸福家园。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