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贡米着意写春秋

时间:2012-07-26 09:09:36      字体:  打印  播放

图/文 赵璞玉 赵友志

“要吃大米到竹溪”。这句俗话在鄂西北地区广为流传,蕴涵着一定的竹溪贡米文化。笔者利用闲暇时间,切入贡米文化的历史脉搏,深入贡米生产的田头地块,为广大读者一探竹溪贡米的文化渊源。


贡米田里春耕忙


腐熟绿肥,备田待播


消毒浸种


增温播种旱育秧


秧苗管理,选育壮苗

1300多年的进贡历史造就了
竹溪贡米坎坷而又辉煌的命运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刚做皇帝不到两个月的中宗李显,被母后武则天和裴炎等权贵废为庐陵王。是年四月,李显被流放到房州(今房县)。28岁的庐陵王(李显生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在母后派出的亲信监视下,带着少数几名家眷,来到了蛮荒的房州--素有“千里房州”之称的房县(包括现神农架林区)。这里林海茫茫、人烟稀少,即使白天也有成群虎豹和“野人”出没。刚刚躲过母后屠刀的李显,只好在严密的监视下,到房州周边地区惊魂不定的游荡。好在庐陵王乃李氏谪传,地方官员总是礼敬有加。是年秋天,李显巡游到古上庸属地竹溪,当地官员倾其所能,尽心尽意招待庐陵王李显和王妃韦氏。李显夫妇心思重重,哪来食欲,满桌山珍如同嚼蜡。突然,他们被冒着热气,透着芳香,犹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的大米饭所吸引,食欲大振,连吃了几碗。饭后,李显询问此饭何来?地方官员如实禀报,此饭乃邑地彭裕沟大米所烹。于是,李显就有了敬献大米讨好母后之念,意即儿臣虽被发配深山,仍思母后饮食起居之安。
李显精选竹溪彭裕沟大米,连同当地农人收集留存双穗稻谷实物,附上请安表章,派人专程呈送到京都长安。是年冬天,太后武则天首先见到双穗水稻,立视为天降祥瑞。及至见到呈上的大米,发现粒粒温润如玉,忙命御厨烹之。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呈在武氏手上,扑鼻的香气顿使她满口生浸。入口食之,粘而不糯,松而不软,醇香满腔,回味无穷。立刻凤颜大悦,急忙命人呈上李显请安表章,方知此米来源。随即诏命,岁岁纳贡。
庐陵王发配流放14年,年年督办贡米事宜。母后武则天每每食用贡米,总能想到三王子李显,常常能够唤醒一代女皇的母爱之心。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深知自己临近日落西山,感念三子庐陵王14年的眷眷仁孝之心,便还位于中宗李显,复唐国号,从而开启了大唐开元盛世。
值得一提的是:武氏则天,自食用儿子进贡的竹溪大米后、日见神清气爽。虽年过花甲,但白发渐青,其容颜犹如三八少妇,且性如狼虎,至古稀高龄还演绎了无数风流奇情。
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不变的是竹溪贡米进贡的历程。自唐以来,竹溪人民在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年年将优质大米进贡给皇上。贡米成为地方官员升迁的引路旗帜,成为达官贵人互相攀比的法码,也成为竹溪百姓压在肩上的沉重大山,直到明朝万历年间。
话说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紧邻贡米产地彭裕沟的小南沟出了一位名人。他,姓徐,名成楚,字武岳,号衡望。丙戌榜进士。徐成楚自幼在彭裕沟与小南沟交界的山梁学堂里读书。每年亲眼目睹运送贡米的民夫别妻离子,浩浩荡荡,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背负贡米奔赴京都金陵,年年都有夫差一去不返葬身他乡。真是:索贡哪知民间苦,抛别几多断肠人!
徐成楚考取进士后,授河南内黄县知县。任内勤政爱民,政绩颇佳。擢升为礼科给事中(官名)、兵科都给事(明代设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若干。主要任务:抄发疏章,稽查违误,弹刻违典官员)。他在皇都为官凛凛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弹劾不避权贵,人皆畏之。因颈项生有瘿包(甲状腺肿瘤病),故京中官场流传着“行行且止,避瘿瘤子”的说法。为解除竹溪家乡百姓运送贡米之苦,他秘密给时任竹溪知县王璋修书一封,书内安排运送贡米事一二。是年,贡米送到皇宫,可背运民夫清一色生有瘿包瘤子,王公大臣们惊诧不已,神宗皇帝朱翊钧即刻宣来都给事徐成楚,询问何故。徐成楚奏答道:“臣祖籍竹溪,溪邑产米虽好,但不可久食,久食必生瘿瘤,臣项之瘤是其故,使人痛苦难耐。”神宗闻奏大骇,急忙颁布诏谕,免征竹溪贡米。
徐成楚故后,朝庭敕封“文林郎”。家乡人民为感激他巧计妙对,替民代言,免纳贡米,特制彩伞一把,签名万人以上,送入小南沟徐氏宗祠。至今,竹溪民间每逢春节还流传着大型群众性民间舞蹈《万民伞》,以此纪念徐成楚。


施足农家肥


拔秧苗


插秧


米农老周家喜喝栽秧酒


如画贡米田

竹溪贡米
历经凤凰涅槃炼狱后的浴火重生

自明清以后,竹溪贡米真正回到了人民群众手中,竹溪普通百姓数百年享受着昔日帝王待遇。曾有一位外国友人,在游览了竹溪贡米基地和县城西关古街后,无限神往地说:“竹溪民众的幸福指数太高了,碗里端着珍珠般香美的大米饭,住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镇,这小城里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其乐融融。舒适呀!”但是,几百年的平民贡米,默默无闻,几乎销声匿迹。竹溪贡米,因为几百年没有上贡皇上的任务,老百姓亦不再注重稻米质量,片面追求产量,缺少了精耕细作、精细挑选、高精生产。特别是近现代,化肥、农药充斥田头,贡米口味还是那个口味,但品质大打折扣。竹溪贡米这一积淀千年的瑰宝,渐渐跳出人们的视线,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二十一世纪初,竹溪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竹溪战略。原生态的竹溪贡米再次焕发出它夺目的青春。自2008年开始,竹溪县委、县人民政府将贡米作为全县优势资源进行开发,着力打造万亩贡米基地建设。严格按照传统有机生态耕作方式生产贡米,致力恢复原生态贡米的历史品质。顺利注册了贡米商标,通过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国家批复了贡米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到2011年,以竹溪县中峰镇为核心的贡米基地面积达到10000亩,产量6000吨,销售收入8500万元,与常规大米每公斤销售单价3-5元相比,贡米基地亩平增收600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80元。2012年春夏之交,该镇已落实贡米基地栽植20000亩。根据《竹溪县有机贡米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竹溪贡米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单项农民人均增收将达到1000元以上。同时,为做好“农企”对接工作,竹溪已建成两家投资千万元贡米加工企业。加工企业立足全县贡米基地,面向全国市场,实现基地生产、精品加工、销售服务、文化传承等高端“集团化”经营模式。


米农用脚板薅秧


贡米田里看水人


紫光灭虫


孕胞即将出穗的水稻


扬花的水稻

6个环节、16道工序
打造竹溪贡米新品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年多与贡米基地米农的亲密接触,笔者才真正领略到贡米生产繁杂技术,才感受到得来真正不易。贡米生产要掌握6个重要技术环节、精耕细作16道生产工序。
6个技术环节:贡米直播技术环节;施用农家机肥技术环节;谷种浸种催芽技术环节;播后大田管理技术环节;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环节;收获及后期清理技术环节。
16道生产工序:〈1〉精细整田,达到田平泥融。〈2〉不施化肥,达到生态种植。〈3〉作厢覆膜,达到膜泥平实。〈4〉精选良种,达到优中选优。〈5〉播前晒种,达到消毒促芽。〈6〉种粒甄选,达到健康饱满。〈7〉浸种消毒,达到无病破胸。〈8〉破胸催芽,达到种芽茁壮。〈9〉精细播种,达到苗全苗齐。〈10〉适时排灌,达到湿润适度。〈11〉查苗补缺,达到同苗同基。〈12〉田间管理,达到清除草害。〈13〉物理防治,达到控制虫害。〈14〉后期排水,达到谷熟田干。〈15〉适时收获,达到干谷入仓。〈16〉积废清田,达到田清无病。


即将收割的水稻田间管理


收割打谷子


米农喜见双穗稻


温润如玉的贡米


成品贡米

辗转反侧,有待解开
竹溪贡米千古之谜

竹溪贡米,米中珍品,这无可争议。但在竹溪贡米产地,隐藏着两个有关贡米的千古之谜。长久以来,一直无法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清楚。这里笔者也公之于众,期盼专家学者、有识之士考察破解。
古谜之一:在贡米田里,出产着色香味俱全的优质大米。但同样的土壤,同样的水源,同样的肥料,同样的良种,同样的耕作方式,在不同的田块,哪怕仅隔着一道田埂,生产出的大米与贡米田的大米品质不同。当地农民有说地下有珍宝的,说地下珍宝承托着贡米田;还有说天上有某颗星星用一束星光昼夜照射着贡米田。不管是珍宝说,还是星光说,都没有科学依据,无法解说贡米品质不同的原因。
古谜之二:在贡米田里,每年不多不少生长着一蔸双穗稻,或此田或彼田,反正不超越贡米田范围。2011年秋,笔者曾亲眼目睹这蔸双穗稻,双穗稻比其它水稻粗壮,比其它水稻略高3-5公分,比其它水稻晚成熟2-3天。在这株双穗稻四周,环卧着数十只青蛙、蟾蜍等害虫天敌。并且一年的观察发现,贡米田远离森林,但这里常常聚集着野鸡、白鹭、灰鹭、红腹锦鸡、蛇等飞禽走兽。疑问:一是为什么贡米田每年都有一蔸双穗稻,别的田里从来没有,且双穗稻出无定所,忽东忽西?二是双穗稻为什么比其它水稻粗壮,且有那么多害虫天敌环绕四周,驱之不离,并且年年如此?
此二古谜并非天方夜谭,欢迎实地考察验证。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