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表明,100名儿童中将来能够成为社会精英的最多不会超过3%,绝大多数孩子将来都属于普通人群体。如果能把孩子培养成‘出口苹果’,当然很好;但如果他本身就是‘土豆’,那就把他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土豆’,这样的‘土豆’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陆士桢在谈到孩子培养目标是所持的观点,这个观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常常容易忽视孩子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无一例外对孩子给予很高的期望值,甚至把自己人生未了的夙愿也纳入孩子的培养目标之一,并且我们坚信,这些愿望的达成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于是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众多家长的共识,在此思想指导下,我们从本不高的工资中列支不小数额为孩子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类培训班,还为孩子买回一摞摞辅导资料,孩子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不在我们考虑之列,我们考虑的是想出一切办法尽可能的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一个:让自己的孩子比别家的孩子更优秀。可当我们付出种种努力之后,发现结果却并不如人意,孩子仍不出色,失望、困惑以及彷徨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无所适从。带来的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结果。
陆教授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观察和研究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来定位孩子的培养目标,那些各方面表现都非同一般具有特质的孩子,就把他培养成“出口苹果”,即精英人士;那些各方面表现一般没有特质的孩子,我们就不要应把“土豆”改造为“出口苹果”,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他成为全面发展的“土豆”,他同样也是社会的优秀人才。
有了这种认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对学生有更多的尊重、包容和耐心,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们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样,我们就不会仅以学习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断定学生有无出息;我们就不会总以优秀学生为标杆来衡量、评价落后生,我们就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之处,就会不断地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会觉得老师也很可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实验小学李典祥)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