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五年,交出满意成绩单——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上)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脱贫攻坚大决战、新冠疫情大考验,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苦干实干,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市坚决落实管党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以党的坚强领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网络等阵地管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集中整治软弱涣散突出问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大力整治“四风”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十进十建”活动,实现本届市委巡察全覆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过去5年,我市的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实现经济总量过2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0亿元、人均GDP过6万元的新跨越。全面推进与东风共建“现代新车城”战略合作,东风小康空港新工厂、东风轻型发动机、易捷特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成投产,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持续开展项目拉练,驰田汽车、吉神智能房车、双星4.0和佳恒5G智慧新工厂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商贸物流、休闲康养、现代金融等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0.5:44.8:44.7优化为9.5:40:50.5;县域经济实现新进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取得突破,竹山卫浴、郧阳袜业、竹溪医药化工、丹江口食品饮料、房县鑫资循环经济等产业园区相继建成。在2020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排名中,郧阳区居三类县(市、区)前列,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持续进位。综合实力实现量级跨越、能级提升。
五年来,我市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家高新区创建取得重大进展,“双百”行动深入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0家、高新技术企业16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8.1个百分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改造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十堰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个重大典型城市;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首创企业开办“2半0”标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75.5%,“六个一”审批服务、“一网通办”改革成为全国典型,获评“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京堰对口协作持续深化,北京市帮扶资金11.25亿元,京能热电一期等项目建成投用,两地互派干部挂职成效明显;引进规模以上项目1400余个,与19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获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等活动,荣获首季《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
过去5年,我市的城乡功能不断提升。大力实施“一心两翼三高地”、“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完成紫霄大道、林荫大道、北京路综合改造、广电传媒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获批国家首批管廊试点城市,建成地下综合管廊53.3公里,推进生态滨江新区与十堰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实现山城向山水宜居城市转变;汉十高铁竣工通车,武当山机场跻身百万级机场行列,十堰全面迈进“高速、航空、高铁”时代,既缩短了十堰与外界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对标先进、跨越赶超的心理距离;夹河关、孤山电站建成发电,十卧500千伏输电线路投运,“三网合一”建成供电“一张网”;配套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客车”,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践行“两山”理念,久久为功谋新发展。五年来,我市系统开展水污染防治,实施“五河”治理、百二河生态修复、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工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十年禁渔”,拆除库汉围栏近22万亩,处置渔船8300余只,地表水断面达标率100%,丹江口库区水质长期保持II类以上标准,五年累计向北方调水近400亿立方米;狠抓大气污染防治,集中整治工业废气、燃煤排放、秸秆焚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等问题,全市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109个乡镇、1641个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开展“绿满十堰”行动,植树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64.8%增加到73.5%。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30%以上,提前两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荣获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8个县(市、区)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五年来,我市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扎实开展“户户走到、扶贫车间、安幼养老、强基固本”重点工作。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易地扶贫搬迁暨以工代赈现场会在十堰召开,8个贫困县(市、区)如期摘帽、4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5.5万人易地搬迁、83.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谱写了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的壮美诗篇,秦巴山区人民从此告别落后贫穷,奔向幸福小康。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比超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7%和9.2%;新增就业2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23万户群众圆了安居梦;建成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老年人养护中心、殡仪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荣获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市;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87所,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等教育特色不断凸显;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乡镇、村(社区)卫生院(所)标准化和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谆谆教诲,坚决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最大限度守护了人民健康;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我市以第一名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十堰人民31年的坚韧坚守一朝梦圆!丹江口市、竹山县同步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十星级”、“人情新风”等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进展顺利,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
过去5年,我市的民主法治巩固拓展。支持人大立法和法律监督工作,出台《十堰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人大代表在行动”品牌彰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高,“协商在一线”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顺利完成武当山道协换届;“七五”普法全面完成,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老干部、外事、机要保密、档案、对台等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