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人民日报》“新农村”专版,“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了题为《文化惠民措施实 乡风文明气象新》的文章。文中第三章节以“抓技能培训,建激励机制,提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气神”为题,介绍了竹溪县乡风文明案例,其中对泉溪镇坝溪河村推出“乡风文明建设积分卡”、 开展“五好”“最佳”评选、推选“乡风文明特约监督员”的作法进行了报道。
完善激励机制,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前不久,湖北省竹溪县泉溪镇坝溪河村,10名好公婆好媳妇、5名保洁员戴上了大红花,受到奖励表彰。坝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李新春说,去年初村里推出“乡风文明建设积分卡”,开展“五好”“最佳”评选,“这些对于涵养文明乡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次积分评比中,村民张显志家因环境卫生差,被扣了10分。“环境卫生靠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我可不能丢脸。”张显志随即行动起来,每天早起后把屋里屋外、门前道路先收拾干净,再出去干活。“老张彻底变了!今年他还被推荐为乡风文明特约监督员。”李新春说。
——《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文化惠民的普及,文化的种子遍撒城乡,为建设美好家乡、构筑精神家园注入源源活力。
补短板,“种文化”深入人心
在乡村建设中,我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夯实根基,补齐短板。投入近亿元资金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并于2016年年底对外免费开放;近三年来,我县还投资1000余万元,新(改)造升级乡镇文化站4个,实现15个乡镇文化站都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和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教育培训室、文体娱乐室、书画创作室、多功能活动厅、文体广场等“六室一厅一场”,全县316个村村村建有文体广场,实现“村村响”,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7%,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
为引导广大村民群众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我县通过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流动文化服务、乡村文化进城、文化共享工程等,抓实抓牢文化供给,让文化活动接住地气、增加底气、充满生气。坚持“旬旬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用精彩活动引导群众远离牌桌、亲近书桌,一门心思谋发展、竭尽全力挖穷根。
扬美德,“兴家风”从善如流
多年来,我县从优秀家规家训家风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为一方水土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深入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积极创建全国家文化示范基地,大力弘扬以慈孝为道德原点、以“勤、孝、礼、义、德、信”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六德,引导各家各户秉承“老家规”精髓,确立家庭新规矩,做到父母言传身教,全家尊奉力行。
通过传承优良家规家训,尊老爱幼、邻里相帮、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得以大力弘扬。如今,在我县,公序良俗被村规民约教化引领,家家学先进、人人争先进。2013年以来,全县涌现“中国好人”8人,“荆楚楷模”、“湖北好人”10人,“十堰好人”66人,“竹溪好人”90人。
为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社会实践,让更多人从家规家训中凝聚价值共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精气神,我县通过党员干部讲家风故事、征集家风故事小视频、评选 “廉洁家庭”等方式,帮助党员干部扣好 “风纪扣”,用一把 “家风戒尺”时刻提醒他们行稳致远。
重文明,“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去年年初,泉溪镇坝溪村创新推出“乡风文明建设积分卡”,开展“五好”“最佳”评选,引领乡风文明新气象。
泉溪镇除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夜校、乡村大舞台等阵地“说”,召开院坝会“讲”以外,还入户走访促膝交谈、利用村级微信群、QQ群等多种形式开展“书记说变化”宣讲,解疑释惑,解开百姓“心结”,说出干群和谐。经过几年的尝试,泉溪镇尝到“书记说变化”的真味,见到实效。该镇先后印发《“村支部书记说变化”宣讲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书记说变化”宣讲活动的通知》,把“书记说变化”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常态化宣讲,持续深化,长期坚持。
我县结合实际,推出的“向坝民歌”新说唱、流动图书车“送党史营养餐”、李军“经典100悦读社”等志愿服务项目,在为村民群众送上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凝聚起磅礴的发展的动能,汇聚成一幅幅绿、富、美的乡村画卷正在秦巴山区徐徐铺展。
强服务,“富脑袋”助推“富口袋”
群山环绕的四条沟村,距离县城80公里。提起以前的四条沟村,多数人会想到“山大无树木,地薄无收入,农民挣钱难”。
该村探索建立以监督村级工作为主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红白喜事文明操办为主的红白喜事理事会、以治安联防为主的治安联保理事会、以“三留守”关爱为主的邻里守望理事会、以卫生维护为主的环境卫生理事会、以村庄绿化管护为主的环境卫生理事会、以公共基础设施维护为主的公益保护理事会等,发挥全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劳模“五老”的作用,吸纳村民加入理事会,切实提升村民对村级管理的参与度,提高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从而凝心聚力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县在建设完善好农村文化设施的基础,注重强化服务,让农家书屋“旺”起来,乡村大舞台“乐”起来,百姓的脑袋“富”起来。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