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尊老爱幼,用稚嫩的肩膀分挑家庭的重担;她勤俭节约,以辛劳的双手为长辈排忧解难;她积极乐观,用自己的微笑为家人们带去快乐和温暖。她,就是鄂坪乡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钱召燕。
孝在勤俭节约里
在距离学校近十公里的鄂坪乡岷峪村,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远离高楼大厦,有的只是整齐的房舍,淳朴的村民,满山的翠绿与袅袅炊烟交汇出山村的宁静,这里就是钱召燕的家。
钱召燕家共六口人,哥哥在武汉读大学,父亲为维持家计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剩下先天聋哑残疾的外祖父母和钱召燕母女,父亲在外独立承担养活一家六口的重任,母亲包揽了全家里外的农活家务,年迈多病的外祖父母、省会求学的哥哥经常让这个山区农村家庭入不敷出。
聪明懂事的钱召燕知道父母的艰难,也懂得家庭经济的拮据,她从不向家长要钱买玩具、购零食,也从不乱花一分钱,而且还总会将春节时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主动交给母亲贴补家用。左邻右舍有时送点好吃的,她总是让给姥爷、姥姥吃。逢年过节,家里有时杀鸡宰鸭,她总是将最好的留给长辈,甚至连学校发给学生的牛奶,她都会积攒下来带回家送给姥爷、姥姥。
除了必要的学习用品之外,她从来没有额外的物质要求,长这么大也从来没有一件像样的生日礼物,但小小年纪的她从无怨言。相比其他孩子来说,钱召燕过早体会到人间的疾苦,承受了成年人需要承载的家庭重担,但在她的内心里,只要长辈们健健康康地,父亲平平安安地,哥哥学业有成,就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幸福。
孝在尊老敬亲下
匮乏物质条件的磨砺,艰苦家庭生活的锤炼,钱召燕从未放弃过学习,反而更加激发出她的拼搏进取之心。生活中,她一直以阳光开朗、积极健康的心态与老师、同学沟通相处;学习上,她刻苦用功、勤奋好学,以一个个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和付出。
年幼的她很早便知道,面对如此命运多舛的家庭,要学会独立自强,不让父母劳心,就是最大的“孝”。
光阴有限情无限,孝亲敬老是美德。对于钱召燕来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馈父母、报答父母仍然很有限,这个大家庭需要自己做的还有很多。
年过古稀、行动不便、身患残疾的姥爷、姥姥,忙前忙后却力不从心的母亲,钱召燕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孝顺的她,八岁起就学会了做饭、打扫房屋、收拾猪舍、照看老人......
从那时起,这些大人要干的活便成了钱召燕生活中最熟悉的一部分:当别的孩子在父母怀中撒娇时,她却在山坡上摘茶叶补贴家用;当别的孩子和伙伴们愉快玩耍时,她却坐在土膛前为家人们做饭;当别的孩子进入甜蜜梦乡时,她却在照顾咳嗽不停的老人……钱召燕农活、家务样样都能干,样样抢着干,邻居提起她,无一不竖起大拇指,夸她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在艰辛的成长之路上,懂事的钱召燕没有过多享受快乐幸福的少年时光,她用柔弱的肩膀勇敢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孝心诠释了中华少年应有的美德。
孝在排忧解难中
艰难的生活环境,让钱召燕的性格格外坚韧刚强、积极乐观。尽管已经五年级,面对学习任务繁重的她,依然是怀揣坚毅与感恩,为残疾的姥爷、姥姥分忧解难,用孝心、责任和坚强支撑起家庭的一片蓝天。她的姥爷、姥姥都是先天聋哑残疾人,日常与人沟通困难,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各方面的疾病也纷至沓来。
每逢周末,母亲都要抓住这难得的两天上坡务农,照顾老人的担子便落在了她的身上。她将对家人的敬爱、对家庭的责任默默凝聚成一股力量,化作了一句句发自内心的嘘寒问暖,一次次至真至善的体贴。细心乖巧的她,吃饭时无论多饿,总是先安顿好两位老人,再急急忙忙狼吞虎咽几口;吃完饭后麻利地收拾碗筷、擦桌扫地,让老人有一个清洁卫生的家庭环境;每当有客人上门,她更是老人和他人沟通的桥梁,一言一语地用手比划、翻译。
长久的共同生活和细心照顾,老人的一声咳嗽、一个眼神、颤颤巍巍的手一指,聪慧的她便能明白老人的心意。偶尔老人生病,她只要在家总会陪在老人身边,主动做他们的“小拐杖”,监督他们吃饭喝药,陪他们聊天解闷。正是因为有了爱的温暖,这一家人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她的事迹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其心田上绽开的美德之花却让我们处处感动。她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积极乐观的正确心理,她于平凡生活中、日复一日间彰显伟大、传扬美德。真诚地希望钱召燕这朵美德之花越开越美、越来越艳、越开越芬芳。(王刚)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