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好服务,才能赢得好发展,我们随时随地看到税务人员在田间地头宣传、落实惠农政策,助推乡村振兴,支持我们的工作。”5月19日,县乡村振兴局干部师利平感慨地说道。
5月19日清晨,在龙坝镇肖家边村,村民朱玉平吃罢早饭,骑上电动车,不到几分钟就赶到离家3里路的木耳生产基地,走进化验室,换上洁白的工作服,拿起玻璃试管仔细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揭开大棚的薄膜,查看木耳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25℃,湿度70%,正常。”她在工作日志上记录。
当她看到手拿税收宣传册的工作人员便上前问道:“你们找谁?“我叫余涛,我们来找你们公司负责人或财务人员宣传税收新政策,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县税务局工作人员余涛热情回应。
2021年,神农臻菌农业开发(湖北)有限公司由县融媒体中心招引,在龙坝镇肖家边村建立木耳生产基地,朱玉平是这里的管理员,前几年还是一位普通农民,在村里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负责粉碎秸秆、制作菌棒,后来被送到山东培训,学习香菇、木耳生产技术,成为了公司的质检员。
时下,竹溪处处农业生产如火如荼。龙坝镇肖家边,山清水秀,气候温润,适合菌类生长,去年从山东引进神农臻菌农业开发公司在村里建起菌类生产基地后,这里的村民便搭上了产业振兴的“快车”。县税务局人员一边认真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后期规划,一边详细讲解今年国家退税、减税降费组合式政策,公司负责人听后信心倍增。
“我们基地近一万平方米,建有制棒车间、冷藏车间、烘干车间,89个大棚每个大棚摆放15000个菌棒,一个菌棒能生产鲜木耳3斤多,一年生产四茬,鲜木耳年生产400多万斤,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广州等地,一年收入2000多万元,税收政策利好将给我们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该公司副经理张泽友介绍。
肖家边村416户,大部分在外打工,村里引进龙头企业,每年村里有10万元集体收入,这一企业常年用工50多人,短期用工70多人,直接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车间建在家门口,妇女、老人都可以来上班,每人每天有90元的收入,上班灵活,又能照顾家庭,一年还有2万元收入。
地处秦巴复地的竹溪县和其他贫困地区一样,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全县有73个重点村、3.6万户、1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0年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县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以加快产业振兴为重点,兴生态、强产业、补短板,正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做优特色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县建起中药材基地15万亩,茶叶基地31万亩,贡米基地8万亩,高山蔬菜10万亩。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村、专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受益。我县出台农业产业奖补政策,对新建产业基地实行以奖带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所属村组建起农副产品加工车间,吸纳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全县涌现出1300多个专业合作社,建起3033个扶贫车间(作坊)吸纳3万农民就地转移为产业农民,对1万多农民进行产业培训。税务部门积极强化服务,对农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种植、自产自销的享受免税服务,每年为这些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减税降费2000多万元。
3000多扶贫车间繁星点点镶嵌在山乡。汇湾镇素有种植茶叶传统,全镇19个村茶园面积达到7.5万亩,建起茶叶车间32个,茶叶博览园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52家,贡茶小院35家,实现产值过亿元,通过实施“流转得租金、入股分股金、务工挣薪金”的三金模式,受惠农户3651户11353人。
南部山区15万亩中药材长势郁郁葱葱。丰溪镇与陕西、重庆交界处,是重楼、黄莲、苍术等珍稀中药材生长的理想之地,是秦巴山区的“药材之库”。该镇的普岭、西米河、桃花山三村是税务部门的乡村振兴联系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元秋与同事们一道在做好驻村工作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宣传惠农税收政策,邀请湖北医科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客西米河村,请教黄莲等中药材种植技术,为村级产业发展出谋献策。
建强一个支部,引进一个企业,流转一片土地,培育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如今,全县3000多个加工车间和1300多个专业合作社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县税务部门将持续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提高纳税服务质效,确保惠企惠农税收政策直达快享,切实将税收政策红利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县税务局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春末夏初,微风拂面,连绵群山,万木峥嵘。行走在山水之间,看到的是满眼绿色,感受到的是一片繁忙。(唐昊 王忠武)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