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竹溪税务:服务乡村振兴 拓宽“绿色车间”发展梦

时间:2022-05-19 16:48:51      字体:  打印  播放

“好政策、好服务,才能赢得好发展,我们随时随地看到税务人员在田间地头宣传、落实惠农政策,助推乡村振兴,支持我们的工作。”5月19日,竹溪县乡村振兴局师利平感慨地说道。

我们作为曾经的同事,在回想过去乡村面貌时他说,上世纪80年代,著名导演胡炳榴以贾平凹《腊月正月》小说改编反映我国农村题材电影《乡民》,以竹溪县城为原型拍摄,反映秦巴山区古老小镇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观念陈旧,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新旧两代人思想碰撞的故事。在全国放映后,曾打动了无数农民的心弦。一时间,名不见经传的竹溪随着《乡民》声名远扬。

30多年过去了,竹溪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税务人不负重托,勇于担当,再写服务发展新篇章。

5月19日清晨,竹溪县龙坝镇肖家边村,朱玉平吃完早饭,骑上电动车,不到几分钟就赶到离家3里路的木耳生产基地,走进化验室,换上洁白的工作服,拿起玻璃试管仔细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揭开大棚的薄膜,查看木耳大棚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25℃,湿度70%,正常。”她在工作日志上写到。

当她看到手拿税收宣传册的税务人问道:“你们找谁?税务人员自我介绍,我叫余涛,我们来找你们公司负责人或财务人员宣传税收新政策,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这位中年妇女自我介绍:“我叫朱玉平,是这里的管理员,前几年还是一位普通农民,在村里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负责粉碎秸秆,制作菌棒。2020年,神农臻菌农业开发公司在龙坝镇肖家边村建立木耳生产基地。”

“自己也没想到被送到山东培训,学习香菇、木耳生产技术,成为公司的质检员”。

在竹溪县像朱玉平这样因一朵小小木耳改变生活的人岂止她一个。

毗邻的中峰镇青草坪村农业示范园内,湖北双竹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柯琼正在温室内记录水肥一体化蔬菜长势,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农科院专家报告记录数据。

时下,正是竹溪县最忙碌的季节。

龙坝镇肖家边村山清水秀,环境气候适合菌类生长,前年从山东引进神农臻菌农业开发公司在村里建起菌类生产基地。

余涛一行在公司座谈时,详细讲解了今年国家退税、减税降费组合式政策,公司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信心倍增。

“这基地近一万平方米,建有制棒车间、冷藏车间、烘干车间,89个大棚中,每个大棚摆放15000个菌棒,一个菌棒能生产鲜木耳3斤多,一年生产四茬,鲜木耳年生产400多万斤,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广州等地,一年收入2000多万元,税收政策利好将给我们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据张泽友介绍。

“肖家边村416户,大部分在外打工,村里引进龙头企业,每年村里有10万元集体收入,这一企业常年用工50多人,短期用工70多人,直接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车间建在家门口,妇女、老人都可以来上班,每人每天有90元的收入,上班灵活,又能照顾家庭,一年还有2万元收入。”村党支部书记徐远明边走边说。

地处秦巴腹地的竹溪县和其他贫困地区一样,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全县有73个重点村、3.6万户、1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0年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何搞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竹溪县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以加快产业振兴为重点,兴生态、强产业、补短板,正探索一条具有山区特色产业的路子。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竹溪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做优特色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县建起中药材基地15万亩,茶叶基地31万亩,贡米基地8万亩,高山蔬菜10万亩。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带村、专业合作社建加工车间带农户。县里出台农业产业奖补政策,对新建产业基地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所属村组建起农副产品加工车间,吸纳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全县涌现1300多个专业合作社,建起3033个扶贫车间(作坊)吸纳3万农民就地转移为产业农民,对1万多农民进行产业培训;税务部门强化服务,对农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种植、自产自销的享受免税服务,每年为这些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减税降费2000多万元。

3000多扶贫车间繁星点点镶嵌在山乡。汇湾镇素有种植茶叶传统,全镇19个村茶园面积达到7.5万亩,建起茶叶车间32个,茶叶博览园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52家,贡茶小院35家,实现产值过亿元,通过实施“流转得租金、入股分股金、务工挣薪金”的模式,受惠农户3651户11353人。

船丰村富民茶叶专业社朱明言从前在外创业,自2013年开始回到家乡,流转3000多亩荒山和土地,先后投资1500万元建起2000亩无性系茶叶基地,在荒山上建起1500亩拐枣基地,吸纳40多人常年打工。

“我们家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清明节前10天就开始采茶,一天能挣200多元,现在每天能挣80多元,合作社中午还免费提供午餐,离家远的有车接送,仅采春茶就挣现金6000多元。”据正在采茶的王观清说。

春末夏初,微风拂面,连绵群山,万木峥嵘。行走在山水之间,看到的是满眼绿色,一片繁忙。

建强一个支部,引进一个企业,流转一片土地,培育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竹溪南部山区15万亩基地,中药材长势郁郁葱葱,丰溪镇与陕西、重庆交界处,是重楼、黄莲、苍术等珍稀中药材生长的理想之地,是秦巴山区的“药材之库”。该镇的普岭、西米河、桃花山三村是税务部门的乡村振兴联系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元秋与同事们一道在做好驻村工作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宣传惠农税收政策,邀请湖北医科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客西米河村,请教黄莲等中药材种植技术,为村级产业发展出谋献策。

广州药业、武汉爱民药业、江西仁和药业在此建有基地,广药集团在丰溪镇投资建起杜仲初加工车间,春末夏初正是环剥杜仲季节,车间一片繁忙,50多个农民正在清洗、烘干、切片杜仲,手中的活儿干得有条不紊。25吨杜仲正在装车,发往广州白云制药厂。

她在杜仲车间负责打磨,干一天100元工资。

“在这儿做工,能学到技术,照顾家庭,一举两得。”离杜仲加工车间居住不到300米的谭顺翠干得特别开心,她家的杜仲今年已进入收获期,仅4月份环剥的新鲜杜仲皮卖给加工车间,就买了2万多元。

竹溪县税务局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工作是上级党委政府赋予的政治任务,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如今,全县3000多个加工车间和1300多个专业合作社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唐昊 王忠武)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