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 城乡百里行】一个传统村落的古往今昔

时间:2022-04-21 08:37:57      字体:  打印  播放

(全媒体记者 龚臣 华蒙蒙)“吃水不用挑,做饭不烧柴,小车开进来,村貌美起来。”前不久,久居外地、多年未归乡的何先生带着家人回到中峰镇甘家岭村祭拜先祖,借此畅游了一番现如今的老家村庄。

漫步在甘家岭村的乡村小道,何先生无不感叹,时至今日,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甘氏宗祠依然保存完好,犹如一位老者倾诉着历史的变迁和过往。

1

一湾湾清澈的小溪绕村而过,一排排整齐的院落错落有致,一棵棵参天耸立的柏杨树郁郁葱葱,一路繁花盛开,干净整洁的村庄犹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微信图片_20220421082939

微信图片_20220421082945

“如今的变化是真大,跟自己记忆中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现在家乡的生态环境好,基础设施也完善,老百姓住在这里就是享福。”何先生感叹道。

微信图片_20220421082947

提起过去的甘家岭村,总有一些深深的记忆烙印在他的脑海。“我从甘家岭走的时候,那时候还落后得很,到处都是泥巴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露天家禽随处可见,土砖土墙零零散散。下雨天,满脚是泥;大热天,臭气熏天,老百姓靠着几亩地种点庄稼,收入少得可怜,出门打工是唯一出路。现在,全村的面貌变化着实惊人,村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好多都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何先生娓娓道来。

微信图片_20220421082951

看到村容村貌大变化,何先生有感而发写下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欣喜。

漫步旧时村,惊喜换新颜。

风光处处美,游客心里甜。

村路连阡陌,牡丹饰庭院。

村容村貌变化大,美丽乡村如诗画。

微信图片_20220421082955

甘家岭村是国家级传统民俗保护村,村里的"甘氏宗祠"是孝廉文化、忠烈故事、宗祠建筑艺术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清代古祠,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县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采取“传统村落+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产业,把甘家岭村打造成了一个集传统文化、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的新景点。

微信图片_20220421082958

依托环境美,让乡村“靓”起来

微信图片_20220421083001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该村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厕改、水渠清淤疏浚、垃圾污水整治等工作,通过动员宣传,从思想上改变了村民过去的旧规陋俗,养成了人人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挖掘文化美,让乡愁“浓”起来

微信图片_20220421083004

该村充分依托甘氏宗祠这个响亮名片,在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加大扶持建设,将传统村落建设和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采取“土墙土补、砖墙砖修”的原则,通过传统的工艺技法,对破损的房屋进行恢复性修缮,进一步完善村庄的脉络肌理,恢复村庄传统之美。

微信图片_20220421083008

微信图片_20220421083010

利用闲置的祠堂,打造村庄特有的历史印记,让古迹重现丽影,弘扬甘氏宗祠的孝廉文化、忠烈故事、宗祠建筑艺术等多种文化,吸引远近游客前来打卡游览。

打造产业美,让群众“富”起来

微信图片_20220421083013

甘家岭村由于过去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陷入长期贫困的窘境。未脱贫前,全村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359户,合计132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8%。依托国家精准脱贫政策,大力建强农业本底,打品牌、兴产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务工和种植、养殖方面,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脱贫成效明显。

微信图片_20220421083016

该村建成的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示范基地,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发展用工难题,同时也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培育的“贡米、山泉水、香菇”等特色生态绿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明新风劲吹,美丽乡村如画。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变成“网红地”,甘家岭村以绿色生态为底色,以历史文化为墨彩,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谱写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新篇章。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