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洪玲 冯昊 秦首东)4月1日,蒋家堰镇徐家沟村,76岁的甘莲芬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徐家沟革命烈士墓前清除杂草,擦拭碑铭上的积尘,把祭扫时进献的鲜花摆放整齐。
从1971年开始,甘莲芬就跟着丈夫赵家松一起清扫徐家沟革命烈士陵园,时至今日,夫妻俩清扫陵园已经51个年头了。从最开始的逢年过节清扫,到如今一周一次的清扫,甘莲芬已经把这份“坚守”当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风雨无阻,年复一年。如今51年过去了,从青年到暮年,去了这个陵园多少次,甘莲芬自己也记不清了。
说到徐家沟革命烈士陵园,时间回溯到1949年。1949年7月8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9军军长刘金轩的部队悄悄来到蒋家堰镇徐家沟村,待天黑后,把背包等部分行李放在村民院子里,仅携带枪支弹药和干粮,开始围攻盘踞在关垭山头上的敌人。9日凌晨左右,随着激烈枪炮声,关垭战役正式打响。拂晓时分,战役告捷,竹溪全面解放。这场战役牺牲的其中三名战士被埋在了徐家沟村赵公祠,自此壮烈牺牲的英魂便长眠于这片土地。
赵家松及其战友在武汉留影
1971年,甘莲芬的丈夫赵家松从部队转业回乡,因为身体流淌着军人的血液,赵家松对长眠于这里的英魂充满了崇拜和敬畏,便义务担负起了清扫墓碑的责任。赵家松年复一年的默默清扫,妻子甘莲芬看在眼里,深受感动,便和丈夫一起,担负起了守护墓碑的“工作”。
“我丈夫总说他也是军人,这些长眠地下的烈士都是他的战友,都是亲人,要我们好好守护他们。”甘莲芬告诉记者。
1999年,赵家松新盖自家房屋时不慎摔跤,造成下肢瘫痪,需要靠双拐行走,自此,清扫烈士墓碑的工作和责任便落在了甘莲芬身上,这一扫,就没有停过。
2011年7月,蒋家堰镇人民政府与县民政局共同出资,将赵公祠、蔓荆沟和瓦房河三地的石光友等54位烈士遗骨一起迁葬到徐家沟村赵家老坟院,并把这里建成竹溪县爱国主义及红色教育基地。
今年76岁的甘莲芬,回忆起已去世近20年的丈夫赵家松时,很多相处的画面都已尘封模糊,但丈夫临走时对她的声声叮嘱,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老伴临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一直嘱咐我,一定要守护好烈士墓,坚持去打扫、祭奠,等他死了之后,就把他埋在烈士身边,继续守护着先烈们。”甘莲芬动容地说。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甘莲芬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但丈夫的“嘱托”一直萦绕在心头。2016年,甘莲芬在女儿家中摔跤致半边身子麻木,行动迟缓不便。即便这样,她也没有停止,用拐杖强撑着身子来这里祭扫。
甘莲芬与儿子赵斌整理祭扫鲜花
守墓人这个身份已经成为甘莲芬家庭的传承和责任,丈夫带动妻子,母亲影响儿子。后来,甘莲芬的儿子赵斌也加入到了清扫守护陵园的行动中,陪伴母亲信守父亲的遗言。“从小看着爸妈为烈士扫墓,我觉得这些烈士很伟大,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以后母亲扫不动了,我也会把这份责任传承下去、守护下去。”赵斌向记者说道。
作为革命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我县机关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都会前来祭扫、缅怀革命先烈,甘莲芬都会早早地把烈士陵园清扫得干干净净,和他们一起缅怀先烈、祭奠英魂,为他们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后来,甘莲芬老人扫墓守陵的事迹传开后,很多党员干部都被她家这份默默付出的精神深深感动。“这位老奶奶深深地触动了我,我要以她为榜样,发扬革命奉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立足本职,再立新功。”县人武部干部徐梦浩在祭奠烈士时说。
因为感动,她陪伴丈夫一起扫墓守陵几十载,矢志不渝;一句嘱托,她用半生信守践诺,从未放弃;如今,她虽年事已高,但这份“坚守”一直继续;未来,她将薪火相传,使命担肩。守一段刻骨的历史、让一种精神永传,甘莲芬欣慰如是。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