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新 罗仕雄
日前,省委、省政府下发文件,通报表彰了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先进县市区和工作组,我县继“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荣获表彰之后,再次榜上有名。省委“三万”工作简报多次刊发我县“新三万”活动典型材料,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副省长赵斌分别对我县“新三万”活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我县的经验做法。
我县“新三万”活动缘何在全省领得风骚?
协力推进演奏五级联动大合唱
思路决定出路,谋略决定成败。我县借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东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进农家、访民情,化矛盾、解民困,挖塘堰、惠民生”为主题的新一轮“三万”活动,以此进一步巩固2011年年初就已开展的“进农家、唱红歌、读经典”活动成果,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要求,竹溪作为省水利厅的联系点,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雷厉风行的作风迅速行动,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进农村,宣传农村政策,梳理排查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塘堰整治,兴办实事好事,为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夯实基础。”去年12月1日,县委书记余春存在深化和拓展“三万”活动动员大会上郑重地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负责人讲。随着县委、县政府的“动员令”,以“进农家访民情、挖塘堰惠民生、化矛盾解民困”为载体的“新三万”活动在我县全面展开。随后,县委、县政府陆续召开3次工作推进会、6次现场督办会,组织3次塘堰整治专项督办检查,组织动员各级干部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新三万”活动中来。全县共完成投资额5000多万元,新建塘710口,维修塘375口,加固河堤45处,维修堰渠305条,整修水窖、水井及其它小水利工程215处,新增蓄水能力50万方,改善灌溉面积5.7万亩,解决饮水安全人口3.2万人。
率先垂范,带头推进。去年11月26日,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带领厅处级干部60余人,亲自在水坪镇杜家沟村李家湾塘堰整治工地参加清塘劳动,并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商讨水塘管理事宜。先后派出6批厅处级干部到驻点村参加劳动,捐助资金,结对帮扶,共向联系村捐赠资金81万元用于塘堰整治。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何万勤在竹溪调研“三万”活动期间,亲自参加挖塘劳动,给竹溪干群以极大鼓舞。
示范引导,分层推进。我县按照“抓好示范、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方法,县四家领导、乡镇领导、县直单位主要领导、驻村工作组层层办示范样板,塘堰整治做到“三个全覆盖”,即“三万”驻村工作队覆盖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工作队员覆盖全县所有的县直单位,挖塘堰任务覆盖全县所有的村村组组。县委、县政府从县直100余个单位抽调了300余名党员干部,组建110个县直工作队进村开展工作。各乡镇按照县委要求抽调近700名乡、村干部,组建305个工作组,联村包组开展“新三万”工作。问计于民,合力推进。我县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爱惜民力、珍惜财力、讲求实效的原则,先由受益村组提出建设内容和筹资办法,然后会同驻村工作组商讨、审核,形成可行的实施方案,报县“三万”办批准后由乡村付诸实施。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近10万群众主动参加塘堰整治义务劳动。水坪镇金铜岭村二组水塘扩挖要占用村民何建忠420平方米的山地及80平方米的菜园,就在村两委商议如何解决这一“习惯性”的征地难题时,他却主动找到村支书说:“挖塘是共产党为老百姓干的实实在在的好事,占多少田,要毁多少菜,我一分钱也不要。我个人牺牲一点,其他田的收成就好得多。”
整合资源破解建设资金大难题
驻村“三万”工作组帮一点、社会力量支持一点、“一事一议”筹一点、实施小水利产权改革筹一点的“五个一点”的办法,筹集3300多万元用于塘堰整治,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集聚项目资金。通过规划引导、部门协调、统筹安排,以项目为平台,筹集“小农水”建设、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达1500多万元。——实施以奖代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竹溪县深化和拓展“三万”活动实施方案》、《竹溪县“三万”活动塘堰整治技术指南》、《竹溪县“三万”活动塘堰整“以奖代补”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集结编印了《竹溪县“三万”活动塘堰整治材料汇编》,明确规定了塘堰整治工程的总体要求,资金筹措渠道及奖补标准,奖补的方式及程序,以及奖补资金的管理办法。
——单位结对帮扶。各驻村工作队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省直工作队到位资金94万元,市直工作队到位资金101万元,县直单位帮扶资金帮扶资200万元。
——发动能人捐助。通过各种途径联系相关企业、创业能人、知名人士捐资建塘堰、兴水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省水利水电勘测规划设计院职工捐款援建标准塘一口;武汉千里马公司大型挖掘机已进驻驻点村,免费义务挖塘清淤;县内民营业主也主动承包塘堰,出资与工作组合作修塘。县政协委员许启典与合伙人共同投资170多万元修建的中峰镇小南沟山塘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既结束了该村300多亩水田“望天收”的历史,又解决了长期困扰全村12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
——群众筹资出劳。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发动群众筹资出劳建设当家塘堰。全县组织开展“一事一议”项目126个,筹集资金320万元,筹劳28万个工日。
建管并举发挥塘堰整治大效益
我县坚持把塘堰整治与创先争争优、新农村建设、帮扶共建等工作相结合,推进“人水村和谐统一”,在挖塘中彰显景观,在景观中彰显文化,力求产生“修一口塘、建一处景、带一个院、活一个村”的连锁效应。强基础,农业设施更配套。中峰镇抢抓新“三万”机遇,建设70口当家塘、4万米U形渠、18处拦水坝、20个泵站,为“贡米之乡”构建起的立体水利体系,保障近2万亩农田的灌溉。与此同时,修建环塘公路3000余米,硬化通组通塘路1200米,大大改变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建景观,生活环境更优美。蒋家堰镇结合新农村建设、片区改造对塘堰整治超前谋划,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自然村落,对塘堰进行植绿护土、草皮护坡、环塘栏杆、凉亭、踏步道等美化亮化建设,昔日的污水塘、垃圾塘、碟子塘成为村中一景,水清、树绿、路畅、景美,实现了人、水、村的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兴产业,特色经济遍地花。建苗木、栽贡米、种茶籽,塘堰整治带来的是特色产业的蓬勃建设和遍地开花,依托水利建设,不少产业大户抓住了“水外”的机遇,全县流转土地近8000多亩建起特色产业基地。而更有不少业主打起了“水内”的主意,在保障灌溉的前提下,承包进行养殖、建设垂钓中心、升级建设水利经济。强管理,水利设施长收益。龙坝镇吴坝村、龙家坝村通过召开群众会,选定协会组成人员和负责人,实行有偿微利的经营管理机制;水坪镇前进村在塘堰整治之初,就鼓励企业业主连片流转土地200亩,同时,承包上游付家湾水塘,负责水塘的维修、管理和其他农户的用水;杜家沟村沈家湾水塘由企业主王军提前注入资金9万元进行整治,整修后由使用权人进行餐饮、休闲、旅游开发。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