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家访,让我潸然泪下

时间:2012-04-25 20:35:31      字体:  打印  播放
有一种庄严的感觉时常在心中萌生,有一股温存的暖流不停在心田流淌,更有一种神圣的使命赋予我——家访,如同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播洒在家校两地。一群与我朝夕相处的学生,我即将迈入你们的门槛,走进你们的心灵。
从教二十年来,我还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家庭,就是现在七(3)班的熬莹莹家,家住蒋家堰镇关亚子村三组,在省道路边,竟然是倒塌的一栋五六十年代的砖瓦房,墙壁是老式的用土打的板墙,这间房子夹在现代的洋楼里很不合时宜,显得是那么孤单,却又无人过问,矗立在大路边,此时我的鼻子一酸,便情不自禁的拍了几张照片,大家瞧瞧!
迎接我们的是七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十分客气的把我们招呼到隔壁的一层楼房坐下,便介绍这是她租的熬莹莹叔叔房子,她自己房子由于去年雨水多又无人检修而房子倒塌了,熬莹莹母亲生下她一岁时,离家出走,她父亲就出门去找,一直找到现在13年,还没有她父母亲消息,这家中就只剩下熬莹莹和她奶奶两人独守一间破房,全靠她奶奶撑起这个家,而她奶奶又是年老体弱,主要靠她卖鸡蛋、省吃俭用卖粮来供养熬莹莹上学,平时生活连油盐供不上,总是吃不饱,穿不暖,更谈不上每年买新衣服,穿的衣服就是靠好心人士给,穿的鞋主要靠她奶一针一线的做,电牵不起、水管按不起、煤买不起等都得靠七八十的老奶奶不管天晴下雨,春夏秋冬用肩膀和粗糙的双手努力打拼。
她奶奶在40岁时,爷爷就已去世,她那孤苦伶仃而又起早贪黑的干活,目的好让孙女读书,她孙女熬莹莹上中学后,多次想辍学,要好好帮奶奶,维持这个家,她曾在日记中写到这样几句话:“为了我,我的奶奶在家里受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受了多少折磨,有些邻居还笑我说我们很穷,嘲笑我懦弱,此时我真自责自己没有用,只好躲在被窝里嚎声大哭,爸爸妈妈我真想对您们说,要不是我奶奶,我早已死了,我多么希望您们能回家看看您的妈妈和您的女儿,您们听到了吗?”
从她家出来后,便骑车到丁立家,丁立住在黑龙二组,到他家还要步行2公里,他家也住的是一栋五六十年代的砖瓦房,墙壁是掉土的泥坯砖,这种砖只怕好多年已经不生产了。屋顶是用竹篾糊的,房子后有一个搭起来的小棚,里面放着一个破竹床,上面排放着做饭的燃气灶,电饭煲,油盐酱醋。来到旁边的一间房,虽然破旧不堪,但收拾得很整齐。墙壁上张贴着一些画报,但是已经发黄,看得出年代久远。里面有两张床,其中一张床上摆放着书、作业本。我坐了下来,仔细了解他家情况,也是在丁立3岁时,他母亲出走,他父亲在2008年在外打工,不幸去世,在家靠他爷爷和奶奶供他上学。
看到这两家情景,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出来时在路上迎面遇上几个放学的孩子,面对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我的心很是沉重。我不知道,那些孩子们的笑脸背后,是不是也有着痛苦和无奈;是不是也有着压力和对生活过早的期盼……
这次家访,让我更加热爱教育。家访中,家长对老师的一句句热情的话语,一个个温暖的笑脸,学生们对老师来访的欢欣雀跃,使我深深认识到,教育是让人引以为豪的事业,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职业。这种自豪感将在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转化为不竭的动力,激励我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这一崇高事业之中,同时,也引发我深深地思考,该如何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该如何作让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怎样才能让这些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在家访的这段日子里,白天走村串户,入夜辗转反侧。那含泪的情景,那祝福的话语,那殷切的期盼,不时地在脑海里呈现。可爱的村庄,孕育了憨厚的庄稼人;可敬的农人,养育了纯真的孩子。纯朴的乡音,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我的耳中。稚气未脱的笑言,求知若渴的眼眸,更驱使我这个班主任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用心去聆听,用身去践行,用爱去呵护,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蒋家堰镇中心学校唐一统)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