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穿上军装,他们冲锋于枪林弹雨之间、驻守在祖国的边疆海岸、守护着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康;脱下军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老兵”。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在家,他们依然一心向党、永葆军人本色。即日起,县融媒体中心特开设《寻访老兵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专栏,我们将从全县退役军人中选出典型代表,多维度展现他们的故事,展示英模本色。
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眼看着战友在自己的面前倒下,他悲痛欲绝。在战友的遗体前,他作出郑重承诺:“如果我活着回去,一定替你给父母养老送终。”这句承诺,他坚守了20多年,直到披麻戴孝将战友的母亲安葬。这位有情有义的老兵就是竹溪人马盈安。
马盈安在竹溪县光荣院工作期间,起早贪黑,既当管理员,又当生产员。
参军入伍,越南战场上他捡回了一条命
1981年,年仅17岁的马盈安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入伍,成了一名野战军战士。从普通的侦察兵到师长警卫员,马盈安在驻地完成了从一名新兵到一名老兵的蜕变。
到了1984年,中越边境局势紧张,马盈安所在部队被派往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场。抵达时,正处当地最寒冷的时节。但为了防止敌军偷袭,马盈安和战友们晚上睡觉从来不敢住在帐篷里。“一般都是找一处适合隐蔽的荒草地,裹着雨衣和衣而睡。”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马盈安记忆犹新。
作为一名侦察兵,马盈安在战场上的主要任务就是侦察敌军动向。长时间的野外生活,让他很快患上了风湿病,至今无法痊愈。一到变天时,他的双腿会疼得无法上下楼梯。然而,比起当年的战斗生活,马盈安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跟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相比,我算是幸运的。”马盈安告诉记者。1985年正月初一晚上,他和11名战友接到任务,到一个事先侦察好的敌方哨所去抓“舌头”(越南兵)。下午5时许出发,马盈安等人在荒野中悄悄前行。等到夜深人静时,马盈安等人没费一枪一弹,愣是用拳头将敌人打倒在地。这一次,他们成功抓到4名俘虏。
1985 年 10 月下旬,马盈安和战友在侦察中发现,不远处的一个敌军哨所里,每天下午都会有两个士兵出来埋地雷,第二天一早再将地雷拆除。为了搞清楚对方的情况,我军决定先抓住这两名埋地雷的士兵。
10 月 28 日,马盈安等人按照事先计划,悄悄摸到了敌军阵地附近 。看 准 时 机 ,他 们 迅 速 将 敌 方正 在 埋 地 雷 的 士 兵 扑 倒 在 地 ,不远处负责放哨的敌军发现了情况并 鸣 枪 示 警 。慌 乱 中 ,埋 地 雷 的士兵引爆了地雷。虽然最终完成了抓捕任务,但这一次我军一人牺牲、一人轻伤。
“就那么看着战友在身边倒下,前一秒还好好的,后一秒就没了。”马盈安回忆说。由于作战勇敢,马盈安在越南战场上获得两次个人二等功,但他不愿拿出来炫耀。他始终认为,那些牺牲的战友更应该被人们铭记。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马盈安两次荣获二等功。
庄重承诺,他替战友给母亲送终
马盈安参军那一年,和他一同到同一部队的新兵中,有位叫做周奇林的年轻人。巧合的是,两人同为竹溪老乡。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兄弟。
后来,部队被派往越南战场,马盈安和周奇林又一同到了前线。他们这支骁勇的连队昼伏夜出,出色完成了各种侦察任务。其中,周奇林由于表现突出也被火线提升为副班长,不幸的是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时年21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荣记一等功,长眠于我国西南边陲。
眼看着周奇林倒在战场上,马盈安大哭一场,然后在周奇林的遗体前做出承诺:“如果我能活着回去,一定替你尽孝。”因为马盈安知道,周奇林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早点结束战争,退伍后回家侍奉母亲。
1985年底,马盈安退役回到竹溪,第一件事就是赶到周奇林家,看望他母亲秦明秀。当时,秦明秀紧紧抱着马盈安放声大哭。马盈安流着泪,压抑着悲痛对老人说:“您别哭,以后您就把我当成您儿子。”此后,马盈安就多了一个母亲,秦明秀家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要去看一看;逢年过节和老人的生日,他要上门探望。
1999年,马盈安从竹溪县福利院调到县光荣院工作,离秦明秀家更近了,他去得也更频繁了。有一次,秦明秀在家不慎把腿摔骨折。得到消息后,马盈安连忙赶到老人家,把老人送到医院,抱上扶下,床前床后照顾了一个多星期。2007年7月,79岁的秦明秀因病去世,当晚,马盈安和妻子在老人的遗体旁守了一夜,又披麻戴孝将老人安葬。
尽己所能,他让更多老功臣安度晚年
“袍泽之谊,没齿难忘。你已为国尽忠,我来替你尽孝。”替牺牲的战友尽孝22年,马盈安坚守了自己的诺言。实际上,秦明秀仅仅只是马盈安倾心照料的众多军人家属中的一个。
马盈安所工作的竹溪县光荣院,供养的对象是老烈属、残疾军人、复员军人等军人、军属。他深知,这些人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老功臣,他们或者自己参过军、或者将自己的儿女送到了部队。
20多年来,从接收老人入院,到为老人端水、送饭,送生病的老人到医院治疗等,马盈安都亲力亲为。有一次,一位79岁的老人突发急性脑血管及心血管病,生命垂危。得知消息后,当时已上床休息的马盈安立即赶到院里,和院长一起把老人送到医院。当他把一切安排妥当,天已亮了。
马盈安分管光荣院的福利生产工作后,起早贪黑,既当管理员,又当生产员。2000年,光荣院为解决供养经费不足的问题,新上了型煤生产加工项目。为了节省开支,院里管理干部齐上阵。马盈安在部队时落下严重的风湿病,以至于后来连夏季都必须穿秋裤,上楼也很吃力。而这一次,他不仅白天开着三轮车进城挨家挨户送煤球,晚上还与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做煤球。
几个月下来,马盈安瘦了一圈,但当年却为院里实现纯收入4万多元,极大地改善了院民生活。为了让老功臣们生活得更好,他还同其他同志一道种粮、种菜、养鸡、养猪,不管是脏活,还是重活,他都抢在前面带头干。
马盈安的亲戚朋友说他:“你是啥国家干部,简直跟农民一样。”妻子也心疼地说:“你是对国家有功的人,腿疼得那么厉害,为什么不给领导反映,请组织照顾一下呢……”面对这些,马盈安只是淡淡地说:“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连生命都舍得,我现在吃这点苦算什么呢?何况我不觉得眼前的工作苦。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够幸运了。”(何利 刘艳丽)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