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降水的同时,气温也有所上升,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在27~32℃,较前一日上升了1~3℃,天气渐渐闷热起来。
今天上午10时,湖北东部已经有一些地方,气温达到30℃+。
预计今明两天,全省大部地区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西部、南部地区局部,将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今天大部地区高温在30~33℃,明天气温还会略有上升。
后天,受高空波动和中低层切变线影响,我省大部有较明显降水发生,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气温还会有所上升,高温将达32~35℃。
十堰城区未来3天具体预报
18日晚到19日:多云有分散阵雨 23-30℃
20日:多云局部阵雨 24-31℃
21日:多云有阵雨 23-31℃
值得注意的是,明天是末伏的最后一天。
后天出伏,宣告今年的伏天正式结束。
伏代表一年中,“宜伏不宜动”的最热时日,每年的“三伏”,大都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
告别了“三伏”,是不是意味着告别了夏天呢?
今年出伏后的第四天,就将迎来标志着暑热行将结束的“处暑”节气。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仍会处在炎炎夏日当中,不会马上凉爽,人们还要当心“秋老虎”发威。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秋老虎’有时来得早,有时来得晚,有时还会去而复返。清代的《清嘉录》总结说:‘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秋老虎’带来的暑热天气依然要维持半个月以上,但总的来说空气湿度大减,昼夜温差开始增大。”
出伏后建议这样吃
出伏后天气日渐干燥,人们易患干咳少痰、口干舌燥、鼻咽不适等“秋燥”之症;又由于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易感疲劳,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秋乏”。
出伏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向秋季过渡,气候日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因此要吃得“润”一点。对付“秋燥”,首先是及时补充身体水分,经常喝稀饭、清茶、菜汤、豆浆等;常食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萝卜、蜂蜜、菠菜、番茄、芹菜、薯类、莲藕、银耳、百合以及各种新上市的时鲜水果;一日三餐,应多清淡,少油腻,注意增酸少辛,合理饮食。
赶走“秋乏”可以这样做
为有效赶走“秋乏”,罗澍伟建议,若遇天高云淡的爽朗秋光,要到户外走走,适当做些有氧运动,如爬山、慢跑、散步、做操等;经常按摩和梳理头发,保持头脑清醒;适时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缓解压力;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及午间小憩。
最后提醒大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不要感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