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竹溪何为?《十堰日报》今日刊发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署名文章。
原文如下: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许庆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要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县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阵地。竹溪县委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以四化同步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竹溪实践路径,奋力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生态富美、社会富实、生活富足。
聚焦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富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一是集群式发展根植产业。围绕工业强支撑,推动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引领大企业向园区集中、大项目向园区集聚,着力抓技改、铸链条、扩产能、育品牌、建集群,做优做强文旅康养、绿色食品饮料、清洁能源及电子信息三大根植性产业,打造国内最大电容器生产基地,建成挪威Voss高端矿泉水中国唯一生产基地,加快推进茶叶超级工厂、新式茶饮、竹沥水、魔芋果胶等优质低碳项目建成投产。二是系统性提升传统产业。紧盯供应链,加强供需对接,做强园区平台、数字平台、科创平台,推广“创业+、包装+、物流+、仓储+”供应链金融模式,畅通县域经济循环。立足竹溪蒸盆省级非遗特色饮食,建立竹溪蒸盆连锁管理总部,完善产品研发、食材供应、工艺标准、产品营销、人才培训体系,线下依托鄂渝陕(竹溪)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线上运营“竹溪老家网”,构建“特色农业基地+加工配送基地+超级工厂+餐饮旗舰店”于一体的食材生产链、供应链、营销链体系,推动茶叶、中药材、魔芋、贡米、木本油料、山泉水等大宗农特产品走出山门、走向全国。三是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围绕新业优变量,聚力建强人才链、资本链、供应链,打好“平台提质+产业聚焦+双招双引+科技创新+进规纳限”组合拳,加强重点仓储物流、电商平台、直播基地、数公基、数字乡村建设。以秦巴算力中心为平台,布局建设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做大智算服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等产业板块,培育发展富有绿色低碳内涵的新质生产力。
聚焦生态高颜值,擦亮共富生态底色。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辨识度、环境品质感知度、生态价值实现度。一是建设全域美丽。坚持铸内核、强屏障、护廊道,统筹布局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城市绿道、健康步道,营造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四季有景的品质风景。打造“见山亲水、田林环绕”的山水景观,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二是加强流域治理。针对竹溪水系众多、流域面广、南丰北少的特点,以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为纲,以龙王河等4条流域统筹全县15个乡镇、10个农林场“四化”协同发展。实施水美乡村全国试点县建设、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厂网河一体化、鄂坪调水、竹溪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推进38条重点支沟治理,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十堰”贡献力量。三是创新“两山”实践。充分发挥全县83.2%的森林覆盖率、2634.95万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等生态优势,形成GEP报告,挂牌成立“两山”公司,在生态补偿、生态产权融资、生态权益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试,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绿色工厂、绿色金融,推动绿色资产保值增值、绿色经济提质提效、绿色产业富民惠民。
聚焦治理高效率,夯实共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持续深化共同缔造。坚决扛牢共同缔造试点责任,坚持用好“五共”方法,结合乡村建设“六件事”,通过一线协商、村口说事、院坝唠嗑,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和美幸福家园建设。二是坚持发展“枫桥经验”。认真践行“四下基层”制度,拓展民意诉求表达、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用好户户走到、一约四会、县乡村三级书记周一大接访、“一五一十”多元共治等有效工作机制,力量下沉、服务前置、源头治理,统筹抓好流域、生态、金融、社会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三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坚持系统思维,运用经营理念系统谋划乡村振兴的产业、产品、市场、营销、收益,以“强村”公司为平台,对村庄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乡村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增加村民财产性、经营性、工资性等多种收入,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
聚焦高品质生活,共享共富红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答好“民之所呼我有所应”之题。聚力民生福祉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迭代升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建设“教联体”“医共体”“养共体”“数共体”等公共服务共同体,构建“1+1+N”数智化病理服务网络,建成便民快捷的医疗圈、健身圈、养老圈、生活圈,努力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是答好“民之所盼我有所办”之题。政策向民生汇集、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统筹做好就业、增收、生育、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工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县人民。三是答好“民之所难我有所解”之题。把握外出人口回流、农村人口进城的趋势,推行以住房换人口、以时间换空间,研究制定托幼养老、婚姻生育、住房保障、就业创业、生态移民、地灾搬迁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探索“消库存、化债务、聚人口、降成本、惠民生”的就地城镇化新路,促进农村人口进城、外来人口扎根、流出人口返乡、在家人口稳定,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