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方赛 通讯员 黄娇 宋勇峰)香椿素有“树上蔬菜”之称。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香椿芽大量上市的季节,因其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成为了春季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在人们心目中,吃香椿就像迎接春天的仪式,短暂却又令人满足。
我县一直都有种植香椿的传统,许多农户村民都会在房前屋后、荒山地头,零星种植香椿。因为规模小、产量低、周期短,一直未成气候。但香椿价格高、需求量大、市场行情稳定,吸引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想把小香椿做成大产业。
近日,省邮政分公司驻泉溪镇坝溪河村工作队及县政协、县妇联等多支驻村工作队,联合组织泉溪镇坝溪河村、中峰镇同庆沟村和鹰嘴石村等40余名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产业发展带头人前往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考察学习香椿产业。
大竹县是大巴山腹地的脱贫县,素有“中国香椿第一县”之称,往年收成好时,全县香椿产量达1.5万吨,带动相关产业总产值突破6亿元。
春回大地,走进大竹县,该县已经进入香椿收获季节。村民们提着竹篮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采摘香椿芽,街道上行驶的大小货车,满载包装好的香椿驶往全国各地。
“山沟沟里到处都是宝,山上的香椿树也能做成大产业。大竹县的香椿交易市场让人记忆犹新,原来香椿还可以附带生产出这么多的产品。”坝溪河村的王美超作为群众代表参加了本次考察。在边看、边问、边记的学习过程中,王美超的眼界拓宽了,思路也打开了,看着大竹县的香椿产业风生水起,眼里充满羡慕之余,心里也有了自己的盘算。
考察中,王美超学得格外认真,他积极地与当地种植户和经销商交谈了解香椿产业行情,打消了疑虑和困惑,坚定了香椿产业发展信心,自主发展意愿愈加强烈。
“农民要富,就要用产业来扶持。我县各地一直都有香椿的种植基础,以前种植就是到季节了拿到街上卖一茬,产量低、周期短,也赚不了多少钱。通过这次学习,看到了这里的香椿产业和市场,我们也好好发展,选育优良品种,拓宽销售渠道,应该也能发展很好。”王美超信心满满。
竹溪香椿产业最早在中峰镇同庆沟村试种。2021年县政协工作队进驻该村,通过和村“两委”考察市场,决定在全村发展香椿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徐业林率先在自家茶园套种香椿150余亩,当年香椿长势良好,收益不错。
看到香椿产业的商机,该村创业成功人士刘敏主动回乡,发展香椿基地387亩,并创办合作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同庆沟村香椿产业已相对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成熟,品种优良。
大竹县的香椿产业链是同庆沟村产业带头人前来考察学习的重点,他们想通过实地观摩学习,依托现有的发展规模和种植基地,进一步强化产业链的延伸,做大做强香椿附加产品,助推群众持续增收。
“来这里实地参观之后,才知道大竹县不仅种香椿,他们还做出了很多香椿产品,有香椿酒、香椿酱、香椿面条、香椿调料等,这些产品走入了高端市场,没想到小香椿也能卖出高价钱。”同庆沟村香椿产业带头人刘敏说道。
随着同庆沟村香椿产业一路飘“香”,全县多支工作队闻“香”而动。县妇联驻中峰镇鹰嘴石村工作队多次组织村民到同庆沟村学习香椿种植技术,并纳入驻村产业进行帮扶;省邮政公司驻泉溪镇坝溪河村工作队主动到同庆沟村考察对接,两支工作队跨域百里开展合作。2023年,泉溪镇坝溪河村已发展香椿产业200余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组织几个村的群众代表和产业带头人出来学习很值得,有的学到了技术,有的学到了思路,对后续产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们工作队将联合其他工作队解决好香椿产业小、散、弱等问题,立足各村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结合香椿耐干旱、效益高的优势,通过‘大户先行发展,党员传帮带,农户共同发展’的模式,将香椿作为优势产业大力推广种植。”省邮政公司驻泉溪镇坝溪河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黄文翔表示。
1、凡本网注明"来源:竹溪新闻网"、"来源:竹溪论坛"或"来源:今日竹溪"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竹溪县融媒体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竹溪县委机关杂志社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竹溪新闻网注明"来源:XXX(非竹溪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2729868 0719-2722699